競爭弱化勞工愁 何堪政治再添憂

一八八六年五月一日,美國芝加哥工人發動大罷工,要求改善工作待遇,引起各地聲援,國際勞動節因此誕生。一百多年後的香港,已持續一個多月的碼頭工潮仍無平息的迹象,不知伊於胡底。事實上,勞資矛盾從來不易化解,這場工潮既是本港勞資關係惡化的反映,更是社會高度政治化、競爭力每況愈下的縮影。

碼頭工潮三月底發起,雖然勞資雙方多次談判,惟在加薪幅度方面的分歧仍大,談判未有明顯進展。當年紮鐵工人三十六天的罷工紀錄,很可能被碼頭工潮打破。在這場工潮中,沒有一方是贏家,持續時間愈長,對雙方愈不利,作為香港經濟支柱之一的物流業更是雪上加霜。

勞資雙方在加薪幅度上拉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社會亦陷入分裂。其實,討論薪酬高低、勞動價值,不能脫離整體經濟大環境及個別行業的周期,紮鐵工人薪酬待遇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紮鐵是建築工種之一,由於一九九七年後本港樓市大幅下挫,建築業長期不景氣,紮鐵工人的日薪由一千二百元幾乎下跌一半,曾引發大規模罷工行動;直至這些年地產市道轉趨興旺,加上港府推動十大基建工程,澳門又大搞建設,紮鐵工供不應求,日薪逐漸上漲至一千六、七百元左右,甚至有尋求外勞補充的壓力。反觀物流行業,由於內地碼頭建設不斷完善成熟,營運成本遠低於香港,使得勞方叫價力大不如前,不難想像,如果罷工潮持續下去,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物流業由盛而衰,是香港整體競爭力不進反退的縮影,回歸十多年來,基層打工仔的收入不是原地踏步,就是不升反跌,實際生活質素下降,社會怨氣上升,深層次矛盾惡化,加上政客唯恐天下不亂,碼頭工潮興起,正是整個大氣候大環境造成的。現在的罷工不再是單純的勞資角力,而是攙雜了政治因素,令問題更加複雜,更難解決。

說一千道一萬,貧富懸殊才是香港深層次矛盾惡化的根源,港府施政長期偏向大財團,社會財富愈來愈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社會怨氣怎能不升。港府不敢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只好推出最低工資敷衍塞責,姿勢大於實際。正如有調查顯示,現時全港在職貧窮家庭超過十七萬戶,僅比落實最低工資前減少區區八百戶而已。今個勞動節起,最低工資提升兩元,在百物騰貴的今天,這又有多少實際意義呢?港府沒有吸取教訓,現在又說要研究制訂標準工時,隨時又是弄巧反拙。

家和萬事興,一個整天吵吵鬧鬧的社會是不可能發展的。港府管治無能,社會高度政治化,反國教、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反填海造地、反興建人工沙灘、罷工等等,紛紛擾擾,幾無寧日。國家領導人一再警告香港競爭優勢弱化,言者諄諄,究竟有多少人聽得入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