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聯合聲明》和香港《基本法》訂明,九七之後,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五十年不變」。當年有人問,為甚麼是五十年不變?鄧小平回答,因為五十年後中國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沒有必要變了。鄧小平還設想,五十年內,中國會「多造幾個香港」。對於上述的問題和回答,當時點到即止,因為這麼遙遠的未來,誰也無法深究和給出周詳的答案。
其實,當年人們最擔心的是五十年內會不會變,也即北京會否隨時改變政策?那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制訂中共對港政策的鄧小平也已是高齡老人,中共內部保守勢力、極左勢力相當強大,國內政治氣候變換不定,故人們常說「共產黨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五十年太漫長了,怎麼可能不變呢?
現在,回歸快將十六年了,五十年的「期限」過去了三分之一,中共對港政策「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有沒有變呢?北京說沒有變,說十六年來「一以貫之」。可是,「一國兩制」強調的側重點不一樣了,中央「管理香港事務」的力度、深度、廣度都大大加強了,朝廷大臣、官方媒體談論香港問題,特別是內地與香港關係時,口脗和觀點都不一樣了。這在港人看來,就是政策在變,一點一點的變,由寬而緊的變,由鬆而嚴的變,以「一國」威權縮小「兩制」差異的變。
當然,誰都知道,這種「變」是互動的結果,中央不是為變而變,也不是如今覺得當年制訂「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不對頭而變。大概中央覺得,回歸後的香港如能保持繁榮穩定,反對派和「外部勢力」只是有限度搞事,自己仍會「和藹可親、溫文爾雅」吧?須知中央容人之量度時有不同,由此決定了政策的變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