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亦是本港落實最低工資兩周年。樂施會研究顯示,本港在職貧窮家庭逾十七萬戶,僅比最低工資生效前減少八百戶,戳穿了港府所謂最低工資可有效減貧的謊言。工字不出頭,一百年前如此,今日仍如此,「五一」與其說是勞動者的節日,不如說是打工仔的悲歌。
樂施會研究還發現,逾半在職貧窮家庭的月入低於綜援金額,其中九成是擔心被標籤而不肯領取綜援,六成五需要照顧小孩。大部分低收入打工仔是有骨氣的,他們寧願自食其力,也不想成為社會負擔,背上「綜援養懶人」惡名,但另一方面,辛苦工作卻收入微薄,甚至不如領綜援,這是不是太荒謬?如果因為照顧小朋友而容易墮入貧窮線,又如何鼓勵市民的生育意願?香港人口老化加速,歷屆政府均聲稱希望市民多生育,「一對夫妻最好生三個」,原來都是說一套做一套。
面對貧富懸殊問題惡化,港府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政績」就是落實最低工資,高官亦為此沾沾自喜,自吹自擂。然而,最低工資並不如想像中的神奇,效應很快就消退,多個調查均顯示,無論是貧窮家庭、貧窮人口、年輕人入息中位數,近年來基本上沒有甚麼改變。事實上,基層收入即使有所增加,卻遠遠追不上通脹的幅度,而未能受惠於最低工資的夾心階層,更因為最低工資推高通脹淪為犧牲品。
港府日前公布三月份消費物價指數,較上年同期上漲百分之三點六,看似升幅溫和,惟對家庭主婦而言,情況恰恰相反。工聯會調查顯示,上月全港十八區街市有十一區的餸菜錄得雙位數字的加幅,油尖旺區升幅更高逾百分之四十四,如果要買齊兩菜一湯的餸菜,最貴要一百一十八元六角,最平也要九十三元,整體加幅百分之十七,令人咋舌。食品是基層家庭最大的家庭開支,甚麼都可以節省,飯卻不能不吃,食品狂漲不已,基層最受影響,試問在過去一年,有多少打工仔的收入增長可達到近兩成的幅度?年薪四百萬元的高官自稱「中產」,看法國電影、歎咖啡逍遙過日,怎能體會到基層的痛苦?
通脹猛於虎,港元嚴重貶值,十年前,一千元鈔票是一個大數目,可以買不少東西,現在幾乎與日圓看齊,市民實際生活水平不升反跌是顯而易見的。最低工資兩年才調整一次,不論如何調整,都遠遠落在通脹的後面。歸根究柢,香港的貧窮是結構性的,根源在於港府施政無能兼長期偏向大財團,造成產業結構單調以及市場高度壟斷,港府不敢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只好以最低工資敷衍塞責,治標尚且不能,遑論治本。
本屆政府上台前曾莊重承諾,要讓社會財富在各階層間恰如其分地分配,然而此曲不彈久矣,恐怕已如「八萬五」房策一樣,不提起就等於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