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官僚病」影響政府施政

審計署再度揭露多項政府部門不作為、僵化和低效率等「官僚病」。例如:教育局監管不力,讓學券制幼稚園可巧立名目提高收費;新聞處不懂善用多媒體,以至印刷大量滯銷刊物耗掉九百萬元公帑;警方酒精呼氣測試效率太低等。

審計署揭露的「官僚病」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政府部門「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作風早已為人詬病。尤其目前凡事被政治化,政府動輒成為被攻擊標靶,部門的「官爺們」更加不作為,以免「多做多錯」而遭追究。

但是,「官僚病」不僅令市民討厭,更會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公帑大量虛耗,很多發展計劃和政府政策難以落實,拖累經濟發展。如近年政府欲重點推行的「活化工廈」和「發展東九海濱長廊計劃」等,均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儘管政府高層竭力推動,希望能早見成果,但部門審批卻往往關卡重重,教人心灰意冷。

特區政府若要提高施政效率,必須設法改變各部門習以為常的官僚作風。對此,筆者有兩項建議:第一,每當有重大政策要推行的同時,設立一個「高層次跨部門協調委員會」,負責「一條龍」審批,避免了文件逐個部門「遊花園」;第二,日常的審批程序,當局可研究為擁有審批權的部門設立「量化機制」,即規定每年要完成多少審批個案,作為工作表現的考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