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多煩憂 何堪風雨擾不休

港澳辦副主任周波警告,內外環境改變及珠三角的快速經濟追趕,令香港面對的競爭壓力愈來愈大,就像一葉逆水而行的扁舟,不進則退,籲港人要自強。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周波這番警告可謂一語中的,點出了香港問題所在。

曾幾何時,香港人憑藉獅子山精神,自強不息,逆流而上,成功躋身亞洲四小龍;如今時移勢易,獅子山精神不見了,香港優勢漸失,港府坐困愁城,面對邊緣化危機卻無可奈何。事實上,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早已不是甚麼新聞,近年的各種國際調查已不斷為港人敲響警鐘。

隨着周邊地區急速發展,香港傳統產業的優勢逐漸消失,而新興產業又始終發展不起來,以致產業日益空洞化,來來去去僅靠金融和地產支撐大局。早前有項調查顯示,大部分香港人預期新加坡、南韓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將會優於香港,高達九成三受訪者認為香港過分倚重部分產業,超過九成七認為香港有需要重新調整經濟體系,九成八認為香港若不急起直追,有機會被其他城市邊緣化。

春若不耕,秋必無望,香港陷入今日的困境,絕非一朝一夕的事,亦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回歸以來,歷屆港府雄心勃勃,提出各式各樣的經濟轉型大計,例如數碼港、中藥港、六大優勢產業等等,可惜說時容易做時難,到頭來統統淪為空談。港府高官眼高手低,有心無力,加上社會爭拗不停,內耗不止,香港不沉淪才怪。實際上,政治問題往往因經濟而起,正因為產業結構單調,社會出現兩極化,向上流動機會愈來愈少,貧富懸殊日益惡化,深層次矛盾不斷累積,才會導致社會躁動不安,爭鬥不休。

港府高官曾慨嘆,內地五年的經濟發展,香港需要十五年才做得到。問題是,慨嘆又有甚麼用呢?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當局揚言要把產業做多做闊,並煞有介事地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負責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可惜在目前的社會和政治現實下,即使執政者真的想撥亂反正,適度有為,恐怕也是無能為力,一事無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香港問題千頭萬緒,歸根究柢就是政不通人不和。在日益政治化和情緒化的社會環境中,政治紛爭不斷,港府動輒得咎,根本寸步難行。試想想,連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也被上綱上線,說成「割地賣港」,港府又如何推動經濟發展?又怎麼把產業做多做闊?更令人擔心的是,隨着二○一七年特首普選逐漸逼近,政治爭拗只會有增無減,弱勢政府自身難保,遑論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逆水行舟多煩憂,何堪風雨擾不休。」港府坐困愁城,任由香港在政治化的泥沼中內鬥內耗,這葉扁舟究竟何去何從,只能聽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