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曾國藩命令一名書生領兵與太平軍作戰,但書生只懂得紙上談兵,打一次敗一次,曾國藩給皇帝寫奏折彈劾他,折中有「屢戰屢敗」之語,有人建議將「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雖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屢戰屢敗是無能,而屢敗屢戰是不怕挫折,予人以希望。港府在拓地建屋方面阻力重重,也陷入「屢戰屢敗」還是「屢敗屢戰」的困境。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阻,港府轉向研究其他土地發展,繼拋出填海及發展岩洞計劃,發展局又就元朗南房屋用地及工程規劃推出第一階段公眾諮詢。元朗南唐人新村一帶土地大部分為棕地,即已被破壞或荒廢的農地及工業用地,現時主要用作露天倉庫,還有部分農耕用地,總面積二百公頃,八成五為私人擁有。港府去年已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研究將土地轉為房屋用途,惟初時打算低密度發展,對發展商吸引力不大,若將地積比率由一倍提高至三倍,作較高密度發展,預計可提供三萬個住宅單位,容納逾八點五萬人,相當於一個新市鎮的規模。一旦計劃成功推動,有助紓緩本港住房壓力。
事實上,這一類的工程研究為時漫長,從建議、多番諮詢到付之實施,沒有十年、八年不可能成事。香港房屋問題愈演愈烈,根源在於前朝曾蔭權政府鼠目寸光,胡混度日,沒有建立中長期土地儲備,從這個意義上說,港府現時就拓土大計進行研究,建立土地儲備,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及時的。
然而,有計劃是一回事,能不能落實是另一回事。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一波三折就是典型例子,雖業主願意配合賣地,但在安置受影響農戶及如何保育鄉村環境方面遇到阻礙,公眾諮詢釀成騷亂,草草收場,大計束之高閣。今次當局將元朗南土地發展推出諮詢,能不能闖過環保人士、租地農戶這一關?會不會又引發官商勾結的指控?會不會重蹈半途而廢的覆轍?現在看來,前景不容樂觀。
房屋供不應求是本港民怨焦點,也是現屆政府施政的主要方向,可惜港府空有雄心壯志,卻擺不平各方利益,頂不住各種壓力,以致政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淪為推出一項跪低一項。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挫後,港府推出不少其他計劃,如在市區寸土必爭,見縫插針,又建議五個填海地址,奈何事與願違,這些計劃都引起不少批評,令港府一籌莫展。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推出多少拓土大計,都不過是畫餅充飢。
港府拓土建屋寸步難行,證明香港並不是缺少土地,而是缺少將理想變成現實、將土地變成房屋的能官幹吏,以致縱有地動不得,恰如鏡花水月,可望不可及,令人無奈,更令人失望。市民的耐心是有限的,發展局高官須向市民證明,自己是屢敗屢戰,而不是屢戰屢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