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上網僅治標 資源重整方治本

醫管局昨日起上網公布及定期更新個別專科門診及手術輪候時間,希望透過中央調配網轉介安排,將病人分流,以縮短七大聯網之間的輪候時間差異。此舉雖能治標,不能治本,當局一日不重整公共醫療資源分配,一日不改革醫管局管治架構,公共醫療亂象就永遠不可能得到解決。

無論何時何地,公立醫院急診室前總是大排長龍,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更加漫長,不少長者要想再次見到醫生一面,只能鬥命長。最令人無奈又憤憤不平的是,全港七大醫療聯網輪候時間差別極大,以耳鼻喉科專科門診為例,九龍中輪候少於三個月,而鄰近的九龍東最長要輪候三年多,兩者相差三年之久;再看白內障手術,港島西最短輪候七個月,而新界西最長要二十個月,兩者相差達三倍。

同一天空下,同是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不同聯網內的病人輪候時間差天共地,荒唐之極。原因在於,已成立二十三年的醫管局官僚作風嚴重,聯網制度未能與時俱進,造成公共資源分配嚴重不公。九龍東人口佔全港總人口百分之十四,醫療撥款比率只有百分之十,以二○一一至一二年度公共醫療撥款計,人均四千元;反觀豪宅雲集的九龍中,人口只佔全港百分之七,卻持續獲得逾百分之十四的公共醫療撥款,人均一萬一千元,比九龍東高出二倍。同人不同命,愈是富人區,獲得的公共醫療資源愈多;愈是窮人區,獲得的醫療撥款愈少,醫管局嫌貧愛富,公共醫療之不公平由此可見一斑。

香港貧富懸殊愈演愈烈,不僅體現在人均收入上,也不僅體現在醫管局聯網間,更體現在醫管局本身。眾所周知,醫管局一向肥上瘦下,管理層人工高,加薪幅度也往往比基層高,有如一個巨大的吸金黑洞,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公共醫療投入年年增加,相當一部分被中飽私囊,流向前線的資源相當有限,而落到病人身上的更是少之又少,有人累死,有人閒死,難怪前線醫護士氣低落,紛紛大逃亡,並形成惡性循環。加上當局錯誤推行所謂醫療產業,前線人手不足問題雪上加霜,以前是十個茶煲七個蓋,現在是十個茶煲五個蓋,病人候診時間愈來愈長,醫療事故層出不窮,也就不足為奇。

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共醫療亂象叢生不在於資源不足,而在於分配不均,在於醫管局管理混亂,公共資源的運用效率低下,不管如何增加投入也無濟於事。公共醫療患了不治之症,醫管局就是那惡性腫瘤,當局如今將門診輪候時間上網,充其量增加求診透明度,對大幅縮短輪候時間並無助益。

早前施政報告首度提出,將成立督導委員會檢討醫管局運作,大方向無疑正確,但弱勢政府有沒有撥亂反正的決心與勇氣,能不能將改革落到實處,不得不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