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逼出焦慮症 貧賤夫妻百事哀

十年前歌星張國榮香消玉殞,讓港人驚覺抑鬱症的可怕。其實,抑鬱症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焦慮症發展而來,焦慮是都市居民的常見性情緒問題,成因複雜,如工作壓力、感情困擾、疾病纏身等,對普羅大眾而言,百物騰貴令生活百上加斤,更會誘發焦慮症。

中文大學公布首個焦慮症與通脹關係研究,八成五受訪者承認因通脹問題受到不同程度的困擾,而感受通脹壓力愈大的港人,較常人焦慮症發作風險高四倍;其中月入不足萬元的基層家庭,每五人就有一個患焦慮症,發病率遠高於其他收入組別。專家指出,經常焦慮是一種與壓力有關的情緒病,而且跨階層,受訪者之中有百分之五是患者,推算全港有逾二十五萬患者,數量不可謂不多,問題不可謂不嚴重。

通脹猛於虎,愈窮愈見鬼。像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那樣年薪四百萬元的超級「中產」人士,以飲咖啡、看法國電影消遣情懷,通脹與他無關,當然也不會患上焦慮症一類的情緒病。基層市民就不一樣了,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樣樣加價,收入卻不見增長,朝不保夕的生活,不能不令人憂心忡忡。本報報道,今年五十二歲的李女士與任職電梯技工的兒子相依為命,家庭月入僅萬元,因為怕使錢而「不敢出街」,捉襟見肘的生活令她夜夜無眠,心口好像被大石頭壓住,四年前確診患上情緒病,需服藥控制,她擔心「成為兒子的包袱,往後的日子更加難過」。

像李女士那樣被通脹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今日發愁為明天擔憂的市民,全港不知凡幾。更糟糕的是,公共醫療問題叢生,在公院輪候覆診為時漫長,而私家醫生的診金高昂,不是一般市民可以承擔,結果延誤治療,不少人病情惡化為抑鬱症。不可不知,抑鬱症已是威脅市民健康的第二大殺手,僅次於心血管病,因此發生的自殺及倫常慘劇不絕如縷。當年張國榮去世,引發社會對抑鬱症的高度關注,十年過去,港府對預防及治療情緒病問題做過甚麼呢?全港焦慮症患者多達二十五萬,精神科醫生只有三百多名,根本不成比例。公共醫療投資不足,加上錯誤的醫療產業化政策,令焦慮症問題雪上加霜。

中大的研究結果,與其說證明通脹引發焦慮症,不如說貧窮是焦慮的根源。回歸以來,歷屆港府施政均傾向大財團,經濟蛋糕愈做愈大,基層市民可以分享的份額卻愈來愈小,在百萬富翁人數屢創新高的同時,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也不斷上升,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形容香港現實並不為過。

有甚麼樣的土壤,就長出甚麼樣的花草。政府管治無能,社會紛紛擾擾,百物騰貴,生活逼人,令香港淪為悲情城市。病態的社會,衍生病態的人群,焦慮症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的醫學說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