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社會同情罷工工人

貨櫃碼頭工潮逐步接近第三周,堅持時間之長,是一個紀錄,令社會各界感到驚訝。雖然近日勞資談判有一定進展,但距離達成協議還有一段路要走,民間關注工潮引發社運的原因,揣測類似的工潮未來會否再現。

工潮剛起之時,新聞報道有關工時長、工作環境惡劣以至工人薪酬減多加少及減快加慢,在社會上,尤其是年輕人中間引起強烈共鳴。碼頭工人的待遇及境況,是社會不公義的縮影,今日碼頭工人的苦況,明日或會是你我的遭遇。

HIT背後有地產商的背景,年輕一代對地產霸權的反感,投射到碼頭工潮之中,自然會同情工人而討厭資本家,紛紛聲援工人及通過網絡通訊,譴責HIT,更有動員捐輸及親身到現場聲援工人者,社會運動瞬間冒起,的確出人意表。

勞工界及基層市民最能體會碼頭工人的境況,對外判商的刻薄普遍有切身感受。比如有外判商要求工人用十五分鐘吃飯,連續二十四小時工作,以至在重型吊機的升降台上解決吃喝拉撒,這些有欠人道、令工人毫無尊嚴可言的劣質管理手法,備受公眾抨擊,甚至引起公憤。

工人要求加薪,驟眼看有點過分,不少月入介乎一萬五至二萬,絕非低薪工人,竟然要大幅加薪兩成,最後經工會揭發,傳媒報道,其實大部分技術工人的時薪僅五十一元,只因要長時間被迫加班,造成假象,好像人工頗佳。只要小心分析,不難明白加薪要求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