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本欄經常強調,中國經濟現時並沒有通脹壓力。我的理由很簡單,當中國的工業生產供過於求,且屬全面性質,中國的通脹便不會受工業產品的結構性上漲影響。至於農副產品,一般季節性因素很大,卻難以持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堅持基本農田數目不變,得以連續九年豐收,糧食穩,其他農產品價格變動難以長期維持。就算這幾年通脹變動多來自三年一度的生豬周期,生豬價格受豬糧比價的牽制,也不易過度和長期的變動。於是,工業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抵銷了豬肉、禽蛋、蔬菜等周期性或季節性價格變動。糧價穩,則總體物價穩。
中國的貨幣政策不易改動市場供求關係和物價水平。作為超級規模的大國,以及全國普遍存在個體農戶和中小企業,中國市場結構未至於西方那樣趨於寡頭壟斷,供應因素不易受制於非市場因素。需求有限,供過於求狀況還可加上進口,長期的通脹不可能在中國出現。溫家寶前年開始擔憂的通脹,只不過是外國經濟學家製造的幻象,以此制訂宏觀經濟政策必然失誤。過去兩年中國經濟的回降,除了房地產因素,主要是政府政策失誤。
內地居民對通脹的感覺不同,部分原因是內地市場因收入差距形成不同的等級市場。如上海,奢侈品和服務遠貴於香港,日常生活卻仍可比香港便宜。社會上貧富懸殊大,收入形成不同台階,消費水平多元化,依靠日常生活不可能感覺到實際平均通脹率,正如深圳羅湖城代表不了深圳的物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