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模式需檢討 節約資源最重要

供港東江水頻惹爭議,不僅被批評水價過高、定額供水造成浪費,還因為近年中港矛盾升溫,令供水安排摻入了政治因素。粵港兩地政府最快年底就東江水供港問題進行新一輪磋商,除了水價,港府能否爭取以按量收費取代定額收費,成為關注焦點。

供港東江水每年加價百分之五至六,超過通脹率,二○一三至一四年度平均每立方米價格是四元六角一仙,總體水價接近四十億元,對本港民生構成壓力。正如有人所說,廣東供港水價遠高於馬來西亞賣給新加坡的食水,即使同樣由廣東供水,澳門付出的水價僅是香港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立法會早前討論東江水問題,不少議員批評水價太貴。當然,水價釐定涉及多項因素,如源頭及水管長度、地理環境等,管理及運輸成本不一樣,價錢也不可一概而論。考慮到人民幣對港元升值因素,短期內減水價的可能性不高。

港府在下一輪談判中應該爭取的是改變供水模式。目前的供水模式是所謂「統包總額」,即粵港雙方商定每年總體供水額度,價錢也是固定的,與香港實際用水量沒有關係。這種模式的好處是,不論當年天氣如何,是否有旱情,香港都有足夠的水源供應;弊端則在於,即使香港沒有用盡額度,錢也是一分不能少,甚至出現食水太多要流入大海的情況,造成不少浪費。以去年為例,供水額度是八點二億立方米,香港實際用水量七點一億立方米,少用了一點一億立方米,按現時水價計,等於港府浪費了三億多元,用「倒錢落海」來形容並不為過。

事實上,由於東江水供過於求,致使港府與市民都缺少節約意識,水資源浪費驚人。統計數據顯示,香港人均每日用水量逾二十二升,為世界之冠;港人平均每天沖涼使用花灑時間長達十八分鐘,明顯用水過度。最浪費水資源的是政府,由於更換老化水管進度緩慢,水管爆裂問題愈演愈烈,街道噴泉、水漫金山景觀無日無之,當局亦承認,每年約有兩成多的食水因水管爆裂而滲入地下,加上全港尚有不少地區使用食水沖廁,又浪費約一成食水。換言之,如果香港厲行節約,東江水供港規模可在現有基礎上大量減少。

當然,爭取改變供水模式不只為了省錢。眾所周知,與東江水供港初期的情況不同,香港工業北移,出生率低,食水增長需求放緩;而內地情況正好相反,由於成為世界工廠,對水資源需求急增,再說內地環境污染致使安全水資源愈來愈少,香港減少用水,對珠三角水資源緊張多少有紓緩作用。

更何況,港府實施限奶令引起反彈,內地輿論要求減少對港供水及供菜,東江水供港顯然已成為政治問題,香港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不僅可以節約資源,而且符合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