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潮帶來的僵局有望打破,勞工處安排一眾持份者展開談判,包括HIT、外判商、工會及工人代表均有機會參與。不過,公眾不能期望勞資兩方可在一次會議取得協議,但各方向前走出一步是好事。
本港三大集團工會——職工盟、工聯會以及勞聯,一直互相競爭,吸納工人加入所屬職工會,基於對工運意識形態以至政治立場的不同,彼此間的明爭暗鬥,往往非常激烈。
今次職工盟成功組織規模較大的工潮,更獲得民間團體及地區街坊的支持,大專同學的組織更用社運的方式,結合工運,在輿論上的聲勢壓倒資方,令工聯會及勞聯顯得相當被動。
政府安排上下午兩個場合,讓不同集團工會分開參與,分化意味十分明顯,對資方較為有利,難怪各方對會面能達成協議並不樂觀。相信首輪接觸,試探對手及摸底的成分較高,勞資兩方仍需經過多輪的努力,才能最終平息事件。
有趣的是,職工盟、工聯會以及勞聯對於工人加薪的幅度並不相同,資方自然有空子可鑽。倘若三大集團工會無法協調,就只能各顯神通,事態發展將更難預料。
外判商公開表示經營成本不斷上漲,加薪幅度是有限度的,若接近兩成,則HIT未必能接受,外判公司也未必能夠承擔。整個貨櫃碼頭的經營與管理情況透明度極低,社會無從了解,HIT或外判商提供的資料難以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