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選舉始作俑者走進歷史

就在北京高官和香港人為未來的政改諮詢、二○一七年的特首「普選」爭拗之際,八十七歲的戴卓爾夫人病逝。冥冥中似有主宰,目前香港之所以有這個爭拗,三十年前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任英相戴卓爾夫人在談判中既敗了在北京手下,又為香港「爭取了一個民主前景」,正是「始作俑者」。

當年英方在談判最後期限到來關頭,爭取到把「選舉」寫進未來香港特首、立法機構的產生方面,深遠的影響了香港的歷史。至此,「選舉」的概念和承諾寫進了《中英聯合聲明》的相關文件中;有了這份「國際文件」,香港《基本法》才會有實現「雙普選」的第四十五條;有了「四十五條」,香港的政制才會發展,才會有在普選特首和立法會問題上的不斷爭拗及推進。如此,歲月在一晃之間走到了今天,一晃之間送走了戴卓爾夫人。

其實,北京最初的想法很簡單,九七收回香港,換一面旗幟,換一個港督──過去由英倫委任,九七後由北京委任。談下去,發現英倫已有「還政於民」的方案,而且香港社會恐懼共產黨,多數人傾向「民主拒共」。因此,九七後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機構應由選舉產生,這是英國人的談判底線,也關乎英國人能否「光榮撤退」。北京當然對此作了評估,有三點理由,最後接受了「選舉」:

一是有了選舉承諾,才能展現出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誠意,在政治高地上站住腳;

二是有了選舉承諾,才能更好的爭取港人支持九七回歸,保持香港平穩過渡,政權順利交接;

三是有了選舉承諾,才能在輿論宣傳上壓過英國人,才能大大聲說英國人統治百多年從來沒有民主,是我天朝收回香港才有了民主,國際社會自會對北京看高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