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十三歲男童張睿霆前年在屯門醫院接受顱頸融合手術後死亡,死因庭昨傳召腦神經外科專家潘偉生作供,潘認為張童有明顯病徵需接受手術,但應否手術後立即拔喉,則視乎現場醫生的專業評估,惟張童最終在拔喉後呼吸困難,故「諗番轉頭唔拔好啲」;潘指現場有眾多醫護人員及設施,張童仍搶救失敗,令人失望,認為可加強急救管理及縮短緊急氣管造口手術時間,至於轉播手術作教學用途,潘認為應事先通知病人家屬。研訊下月十三日再續。
潘偉生現為中文大學腦神經外科教授,亦是威爾斯親王醫院醫生,他同意張睿霆的先天性頸骨不全脫位問題必須接受手術,而是次主刀的美國小兒腦外科專家Dachling Pang是相關病症的世界權威,手術本身亦的確很成功,本港七間腦神經外科中心也有派醫生到場觀看手術轉播,而手術包含教學用途並不會構成負面影響,因旁觀醫生僅透過錄影觀看過程。
對於當時的腦外科及麻醉科醫生共同決定即時替張童拔喉,潘指出,威院內部指引是不替接受了逾八小時手術的病人拔喉,會先轉到深切治療部觀察,而張童在全身麻醉下接受了近七小時手術,其個案則屬「踩界」,拔喉與否視乎現場醫生的專業判斷,「依家諗番轉頭當然唔拔好啲」,因張童在拔喉後數分鐘出現呼吸困難,用多種方式搶救均失敗,約個多小時後醫生才成功替張開氣管造口供氧,期間張童腦部已缺氧近半小時兼曾心跳停頓,最終腦死不治。
新一代醫生穿刺技術乏信心
潘指出,理想的緊急氣管造口手術應在十至十五分鐘完成,惟大部分醫生均缺少相關經驗,故「做起上嚟有難度」和「好亂」,涉案醫生便花了卅九分鐘才成功為張童開氣管造口,明顯是過慢,期間醫生亦兩次為張童進行環甲膜穿刺輸氧「吊命」;家屬代表律師提及麻醉醫生沈佩怡曾兩度刺針失敗,潘偉生回應:「氣管咁粗都篤唔到好難想像」,他認為每名醫生亦應有基本的環甲膜穿刺技術,但新一代醫生在執行上「會比較缺乏信心」。
案件編號:CCDI 964/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