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預市場章法亂 自由經濟岌岌危

最近港府推出連串干預市場政策引起爭議,不僅本地工商界頗有怨言,內地傳媒刊文批評,連美國智庫也看不過眼,警告自由市場與經濟繁榮密切相關,若港府過分干預會窒礙資金流入,長遠會令香港賠上最自由經濟體的聲譽。有關批評顯然不是無的放矢,值得港府深思。

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學者Tom Palmer在本港出席一個座談會時,批評港府「限奶令」失焦,「做法不智」,他認為港府應藉「奶粉荒」推動奶粉進出口生意,而不是限制奶粉出口;至於港府為遏制高樓價而推出額外印花稅等「辣招」,更是「大錯特錯」,反映港府短視,因為解決房屋問題應從增加供應着手,單靠控制價格只會造成供應短缺。港府認為「大市場、小政府」過時,並多次強調要擔當更積極角色,該學者亦大不以為然,直指本港靠自由市場賴以成功,「既然手上的工具有效,或者應該繼續使用。」

是讓市場無形之手自動調節,還是由政府的有形之手加以調控,從來都是見仁見智,全球各經濟體各師各法,並沒有既定的方式。卡托研究所以立場保守著稱,一向反對政府干預市場,過去便曾批評港府就最低工資立法是「傷害香港的惡法」。實際上,不因人廢言,不因言廢事,不論該研究所立場主張如何,不能不承認的是,港府施政進退失據,經常由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學者的批評並不是沒有道理,有些更是一針見血,擊中了要害。

以房屋問題為例,樓價長升長有的根源在於供應緊張,增加供應才是治本之道,惟因現屆政府接下前朝留下的爛攤子,雖欲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卻無能為力。一來增加房屋供應沒有三、五年難以成事,遠水救不了近火;二來社會高度政治化,港府找地寸步難行,迫不得已之下,只好一味採取行政措施限制樓宇買賣,這有如因噎廢食,只會令房屋市場更加扭曲,無殼蝸牛的安居夢愈來愈遙遠。

至於限奶令副作用之大,更是顯而易見。本來,香港短缺的只是部分品牌、部分型號的奶粉,只要當局增加相關奶粉的入口,問題應可迎刃而解,但港府為討好民粹,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刀切對所有品牌都加以限制,香港因此成為全世界唯一因旅客攜帶超量奶粉出境被判刑的地方。更惹人非議的是,當局先斬後奏,未立法先實行,加上限奶令匆匆出籠,定義不清,執法者無所適從,造成不少冤案錯案,不可避免地損害香港法治形象。

孔子說,過猶不及。當自由市場失效時,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但介入力度如何把握,考驗施政能力。前朝政府以「自由市場」為由胡混度日,埋下禍根,而現屆政府干預市場則是毫無章法,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亂做,顯然是矯枉過正。最令人擔心的是,弱勢港府屈從民粹壓力,由港人港地到港人港奶,最終可能走上「閉關鎖港」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