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處理香港問題最注重一個「權」字。當年中英談判,北京要收回香港主權、治權。知道今非昔比,大英帝國已經衰落,不可能也沒力量在香港主權、治權上和中國抗衡。只要北京堅持立場,通過談判就可以收回香港主權、治權。
那場兩年多的談判,在一個「權」字上中英展開了尖銳複雜的較量。英倫雖然不得不在九七年時交權,但手中並非沒有籌碼,北京並非全無顧忌、一切佔優。因為北京既想收回主權治權,又想保持香港經濟繁榮穩定,繼續發揮巨大而獨特的價值。北京有此顧忌,英倫就可以在九七「交權」後繼續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一北京主動提出的框架下,部署某種「爭權」安排,為自己也為港人部署這種安排。 這個「交權」與「爭權」安排的核心,就是在九七年前後推行普選,用英國人的話說就是要讓「香港的政權逐步植根於本地人」。這樣做有兩大功能,一是「還政於民」,一是「民主拒共」。這是英國人和許多港人心中真正可接受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有資料顯示,在談判九七後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機構議員如何產生時,北京和英倫早有分歧,北京提出「協商」產生,英倫提出「選舉」產生。直到談判最後階段進入北京提出的「最後期限」,這問題還在僵持。這時——八四年九月中旬英外相賀維寫信給中國外長吳學謙,把行政長官、立法機關選舉產生之問題和其他幾個僵持不下的問題,如設立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的問題「一籃子」提出且一併解決。
中方接受了這個建議,雙方在「一籃子」方案中各有讓步。兩天後,吳學謙在釣魚台國賓館宴請英國談判團長伊文思,告訴他,中方同意行政長官及立法機關由「選舉和協商」產生。然而,吳學謙拒絕說明「選舉」的內涵和定義。
只是,這對英倫已是很大的鼓舞,認為爭取到了北京同意「選舉」,表明九七後「還政於民」、「實現雙普選」終於有望。當天晚上,伊文思給英倫及香港發電報,港督尤德在睡夢中被叫醒,認為「好極了」。北京在後來制訂的《基本法》中訂出了行政長官、立法會「選舉和協商」產生的具體規定,並承諾這種「選舉和協商」的方式將「循序漸進」的最終實現雙普選。九七回歸後,北京按照《基本法》的規定推動政改,推動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不過,因當年的承諾是「選舉和協商」方式;而北京一貫熟悉可以掌控的是「協商」,《基本法》行政長官產生辦法中就有了「選舉委員會」這種「小圈子」選舉的設計。這也表明北京從來就不能接受「失控」的選舉。當年的伊文思、尤德和英倫都高興得太早了!
於是,這場「爭權」較量撕扯到了今天。回歸十六年,港內外形勢的變化,國際環境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的變化,香港各種選舉特別是立法會選舉的歷屆結果,香港人爭取不受北京控制選舉的浪潮,二十三條立法的失敗,「設國民教育科」的失敗,都令北京覺得九七年收回的主權、治權有失控乃至失去之危,朝廷通過「愛國愛港力量」選舉特首和議會掌握執政權,正在受到強力挑戰。「普選」的成分愈是增多,挑戰就愈大愈強,朝廷就愈會失控。現在對北京而言已經到了要最後堅守絕不能讓英倫搞的「還政於民」、「民主拒共」陽謀得逞的關鍵時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