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自資院校任教,近來注意到有一個學生團體成立,用意是反對院校加學費。站在行政角度看,學生的訴求並不成立,因為近年的營運成本不斷上升,加學費是迫不得已,政府資助的院校過去數年的成本都上升,它們由於可以向政府要求成本上升的補助,所以公立大學的學費可以多年沒有增加。
從教資會的網站資料顯示,過去五年間資助學生成本上升了二成有多,自資院校沒有政府的補助,往往只能在增加學費上打主意。從院校營運層面分析,增加學費是無可厚非,可是從學生的角度看,年復年的加學費終究不是受歡迎的事情,也凸顯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學生付出了高昂的學費後,其前途卻不見得有多大的好處,而且,當畢業後背負一身債項的困局,更是不少同學的不滿,處理不好會是一種動亂的來源。
在二○○○年的時候,政府為了配合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於是定下六成年輕人升讀專上教育的指標,但政府並非以增加大學學額來完成這個指標,而是鼓勵自資的副學士,也引來一連串有關副學士的問題。到了上屆政府要發展教育產業,在擴大自資學位的同時,也促成眾多自資院校的出現。
從數目上看,自資學位加上政府公立大學提供的學士學位,現在已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年輕人可以就讀學士課程。在政府的政策下,不管是自資或是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都可以向學生資助辦事處申請學費資助,所以,理論上並不存在學生因無法繳付學費,而未能升學的情況。
可是正如引文所述,自資學位學費高昂,學生畢業後的還款重擔才是學生的最大憂慮。從成本上分析,自資學位的成本比資助學位低很多,可是自資學位由於沒有政府補助,所以即使自資學位的成本比資助學位低,學生所要承受的成本卻不一樣,而年復年的成本上升,導致學費的增加,是令到學生不滿的主因,但這個成本上升並非無理,學生所不滿的深層次原因,是付出了學費後的前途不明朗,大有控訴貨不對辦的意味。
站在教育的立場,不論自資或是政府資助,學士學位提供的並非職業訓練,而是全人式的教育。這個定位並沒有對或錯,因為若果全體市民因教育水平提高,而令香港民智既啟,加上市民的競爭力加強,全人式的教育是應該的。問題是,全人式教育的受眾既然是全體市民,大學教育也就是說走向普及教育,現在要求年輕人的公開試成績高低,來定能否進入政府資助院校,就是傾向精英制的大學教育,這和普及式的大學教育相違背。
此外,造成這個現象,原因是全人式大學教育很昂貴,政府每年花在教育上的支出,大約百分之二十三是用在大學教育上,假如要將大學教育普及化,政府在教育上的支出會是以倍計增加,這也是政府不願增加公立學位的原因。而依靠自資學位來達成大學教育普及化,只會造成大學生畢業後背上沉重的債務,而自資學位連年加學費,更是令年輕人加深不滿現狀的催化劑。
所以,一個檢討大學教育定位對年輕人很重要。台灣現已試驗職業型的大學教育,目的是讓年輕人畢業後可以投身業界,儘管還是開始階段,但對香港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出路,一個大學教育死胡同的改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