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就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展開公眾諮詢,九個環保團體早前發表聯署聲明,批評填海影響白海豚生態,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指,根據過去長期監測,白海豚在龍鼓灘、欣澳及小濠灣的具潛質填海地點外有較多出沒紀錄,填海區內的出沒紀錄則很少,歡迎環保團體提出更好的填海地點。他又強調填海造地過程往往需時十年或以上,必須作前瞻性長遠規劃,不能臨渴掘井。
陳茂波昨日在網誌指,是次諮詢已考慮了第一階段諮詢意見及技術評估結果,包括採納近岸填海、盡量遠離人工海岸線及避免觸及天然海岸線等意見,又強調白海豚在擬議填海區內的出沒紀錄很少,政府會在進行深入技術研究。
他又指,填海需時長,由選址、諮詢、技術研究、申請撥款以至動工,整個填海過程需時十年或以上,填海亦可以處理剩餘公眾填料,由○七年至今本港運到內地台山的填料已填了四百多公頃用地,陳茂波相信如這些填料用於本港,可紓緩土地及房屋短缺問題。
陳又以新加坡例子舉證,指當地於七十年代已在濱海灣填海作儲備,僅用了五年便在濱海灣完成大型綜合度假村項目,而當地自六十年代已開始填海,五十年內增加了近一萬四千公頃土地。反之,本港過去百多年填海用地只有六千八百多公頃,近十年填海用地更明顯減少,平均每五年造地約五百至七百公頃(扣除赤鱲角及西九龍共一千二百多公頃),○五至○九年銳減至八十四公頃,一○年更僅得一公頃,因此盡快展開填海技術研究十分重要。
環保團體「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昨日發聲明反駁陳茂波的說法,指陳引用新加坡的填海經驗,但隱瞞了當地因過度填海,以致南部水域數十年來已沒有海豚出沒,認為新加坡屬失敗例子,香港不應重蹈覆轍。他又說,處理公眾填料應從減少大型工程入手,以填海處理填料屬治標不治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