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空氣彈舊調 最怕雷大雨點小

針對空氣污染問題,港府昨日公布「香港清新空氣藍圖」,提出跨部門合作減排目標,希望七年內大致達到新空氣質素指標水平。然而,所謂的藍圖只是舊瓶新酒,既沒有太多新意,也沒有太多實質措施,能否取得預期成效,不能不令人懷疑。

「清新空氣藍圖」確認,改善空氣工作將由環境局、運房局、食衞局及發展局等部門合作,明年實施新空氣質素指標,並推出新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爭取二○一五年達致粵港減排目標,二○二○年大致達到新空氣質素指標水平。至於具體措施方面,看似林林總總,實則毫無新意,無非又是更換柴油車、遠洋輪船轉用更環保燃料、重組巴士路線、降低燃煤發電比例等,證明當局已黔驢技窮,除了炒冷飯之外,再也提不出甚麼新東西。

空氣污染是香港老大難的問題,歷屆政府都聲稱重視改善空氣質素,可惜不管採取甚麼措施,結果都是徒勞無功。事實上,本港空氣質素指標二十多年來從未更新,早已備受詬病,當局決定明年採用新指標,而且增設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總算向前邁進一步。但按照當局預計,七年後只能大致達標而非全部達標,可見港府本身也沒有信心。更可笑的是,即使達標,屆時路邊的二氧化氮濃度仍遠超世衞標準。

眾所周知,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錯綜複雜,涉及電力、運輸、建設等不同範疇,由多個部門合作應對,乃理所當然,問題是,制訂藍圖容易,實現目標困難,如果沒有具體有效的措施,再美麗的藍圖也無濟於事。試想想,若空氣污染無法明顯改善,結果必然是指標訂得愈高,超標日數愈多,在這種情況下,更新空氣質素指標有甚麼意義呢?推出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又有甚麼作用呢?

羊毛出自羊身上,更換柴油車也好,降低燃煤發電比例也罷,這些減排措施最終都需要市民買單,正如膠袋稅及計劃中的垃圾徵費一樣,市民付出了,而政府的承擔又在哪裏呢?當然,改善環境,人人有責,如果這些措施真的可以解決空氣污染問題,市民並不介意付出,怕只怕市民付出愈多,藍天白雲離我們愈遠。其實,一損俱損,一污俱污,香港空氣污染固然有本身的原因,也有內地的因素,珠三角工業污染嚴重,到處烏煙瘴氣,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自然無法獨善其身。正如環保團體指出,港府跨部門合作減排的方向雖然值得肯定,但改善空氣質素的重點依然在於加強粵港合作。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改善空氣質素的關鍵不在於制訂藍圖,也不在於推出新指標,而在於有沒有實際而有效的措施。說到底,要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單靠跨部門合作是不足夠的,更重要的是跨境合作,只有珠三角空氣質素改善,香港才有可能驅走烏煙瘴氣,換回藍天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