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統計處數據造假?

本周一,政府統計處(下稱統計處)公布「統計數據質素檢定調查」結果,主要結論有四:一、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勞工收入統計調查」和「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有系統性的捏造數據情況。因此,以上三項調查的數據質素是穩妥,並能提供基本的資料以編製相關的統計數字;二、在調查數據質素檢定過程中發現一些數據不一致的情況,調查小組不排除個別外勤統計員未有依循外勤工作指引或在過程中忽略某些指引規定;三、統計處需要加強和鞏固現行的數據質素檢定系統;四、外勤工作管理需要作另行檢討。

數據反映 忽略指引

這調查報告是針對年初統計處爆出懷疑有外勤調查員大規模造假。根據傳媒報道,外勤調查員為了爭取成績,在訪問時刻意「少問問題」以增加效率,而其中出現問題的調查問題是:「七天內可否隨時工作?」。據報道,有外勤統計員訛稱受訪問的市民七天內不能工作,這樣做便不需要問餘下的調查問題。但這條調查問題是決定被訪問的市民是否被歸類為失業人士(應否被納入勞動人口),對計算本地失業率有重要意義。

雖然統計處的報告指出,覆檢部分被訪市民的答案後,處方未有找到足夠證據顯示外勤調查員大規模捏造數據。不過在最被質疑的問題「七天內可否隨時工作」卻出現百分之十一點五的「不一致比率」(即是覆檢的答案有別於原有答案比率)。至於「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的「不一致比率」則只有百分之二點五。這結果便帶出一個有趣問題:為甚麼這兩個「不一致比率」可以有這麼大的差別?

可是,統計處卻沒有交代這明顯差別。反而,處方只解釋出事問題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一、有個別統計員未有跟隨工作指引;二、在調查過程中忽略某些指引規定。但筆者覺得很奇怪,為甚麼統計處可以肯定不會發生外勤調查員造假的情況呢? 如果讀者參考統計處公布的樓宇「空置率」,大家便會發現外勤調查員在調查方面實在出現問題。

不同詮釋 疑惑更多

調查報告也嘗試解釋在「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所提及的「沒有人居住的屋宇單位」比例遠遠高於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空置率」,統計處認為兩種計算「空置率」的定義有差別,所以不能作比較。筆者對統計處的解釋感到非常失望,從制訂重要社會和房屋策略的角度看,特區政府是需要一個「統一定義」來釐定空置私營樓宇數量。以統計處在政府裏扮演的角色是應該為所有政策變量訂立官方定義,現在兩個政府部門對「空置率」竟然有不同的詮釋,明顯反映統計處未有做好分內事。

最近有學者更指出當統計處外勤調查員涉嫌造假的報道曝光後,隨後一個月的「沒有人居住屋宇單位」比例即由百分之十點二急降至百分之八點二。筆者相信絕大部分的讀者不會明白這個下跌幅度的背後意義。如果以香港現在私營單位超過一百萬個計算,百分之二的跌幅代表超過兩萬個原先「沒有人居住的單位」變為有人居住,但今年初的一手和二手樓宇成交量卻遠遠低於兩萬個單位,這種情況是絕對不能用人口增長和移民政策等基本政策可以解釋得到,唯一的解釋是統計處調查員虛報沒有人居住的屋宇的行為是有所收斂。作為統計和經濟學家,筆者認為政府應對這份調查報告有所保留,原因是報告帶出的問題較原先的問題更多,讀者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