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難於上青天 安得廣廈千萬間

比較一下香港的新舊地圖,不難發現香港的面積不斷增長,增長的部分主要來自填海。截至今年三月,香港歷來共填海六十七平方公里,在相當於全港百分之七的填海土地上,容納了百分之二十七的人口以及百分之七十的商業活動。可惜,曾造就香港繁榮的填海活動,正面對難以為繼的局面。

港府日前就填海造地推出第二階段諮詢,儘管選址大幅縮水,由第一階段的二十五個銳減至五個,環保及社會人士仍然不收貨。九個環保組織發表聯合聲明反對填海,批評當局未有交代填海選址準則,欠透明,並反駁港府指中華白海豚不在近岸水域出沒的說法是誤導。環保組織要求港府全面進行西部及中部水域策略性環境評估,同時進行人口政策全民諮詢,讓市民作出優先抉擇,不要盲目填海。面對環保團體的反對,港府推動填海工程可謂難於上青天。

環保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沒有人會反對;環保組織擔心填海會破壞海洋生態,永久改變香港地貌與景觀,這也不是沒有道理。其實,最叫人難以理解的是市區還有不少空置土地,為甚麼港府捨近求遠,捨易取難,一味打填海的主意。眾所周知,填海工程浩大,造價高昂,亦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正如有人指出,香港已發展土地不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只要將郊野公園的面積減少百分之一點五,足以實現皆大歡喜的安居夢。顯而易見,填海造地雖然是長遠之計,但至少目前看來並不是那麼迫切。

拓地建屋是為了市民安居樂業,然而,香港沒有人口政策,只有人口估算,而且經常估錯,香港將來到底會有多少人口,需要多少房屋,當局從來沒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新加坡月前宣布大幅填海計劃時,清晰說明人口預測,填海有理有據,因而容易得到社會的支持。反觀港府高官只是一味說填海是為了增加土地儲備,拓地沒有完美計劃,惟對於背後的理據卻含糊其詞,被人質疑也就不足為奇。

現屆政府將房屋政策視為重中之重,為了找地更是出盡法寶,結果卻處處碰壁,事與願違。最典型的莫過於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本以為水到渠成,結果搞到群情洶湧,在無計可施之下,港府才重彈填海的舊調。問題是,當局連興建一個人工沙灘尚且受阻,何德何能去推動更敏感的填海大計呢?

香港開埠的歷史,其實就是填海的歷史,過去能填海,現在卻不能填,箇中原因不止是市民環保意識上升那麼簡單。一方面,房屋問題愈演愈烈,要求增建房屋呼聲震耳;另一方面,弱勢港府寸步難行,縱有土地也動不得,填海更成為大忌,所謂在發展與環保之間取得平衡,恐怕是說易行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