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當時肛門無啦啦痛,之後陰囊腫脹,完全唔知發生咩事。」現年六十歲華叔憶述前年某日晚飯時,突然感到肛門位置很痛,之後兩日曾向私家醫生求診,醫生指他肛門位置生痔瘡,前後注射三支抗生素,但痛楚無減退且流膿,陰囊更出現腫脹,「漏夜」急召救護車入院,當晚進行緊急手術清除壞死組織。
伊院外科副顧問醫生魏浩然說,華叔入院已是發病第四天,估計他是痔瘡穿破,令肛門周邊的細菌有機可乘,經患處入侵體內,再感染皮下組織和筋膜,令受影響範圍由肛門蔓延至下腹,再者,華叔患糖尿病且年紀大,身體免疫力較差。
華叔除做手術清除壞死組織外,還要進行造口手術分流大便,減低再感染風險,及用最新負壓傷口療法護理傷口。他說︰「傷口(範圍)大到每次洗都要半支消毒藥水。」他前後接受四次手術,住院共七十天後才康復出院。
伊院造口及傷口顧問護師鄭少華補充,以往病人術後用紗布及消毒藥水處理患處,故要每日洗傷口,令病人疼痛之餘,增加護士工作量。新方法專針對非創傷性傷口,除為病人用敷料覆蓋患處外,又用負壓儀器擴張血管加快傷口愈合,並接駁喉管抽取滲液,令洗傷口次數減至一星期三次,也可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