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痛苦皆因樓 有人快樂有人愁

有樓不是萬能,無樓萬萬不能,這就是香港的現實。一項調查指本港百萬富翁人數再創新高,另一項調查卻指七成港人生活痛苦,兩項調查看似互相矛盾,實際上財富及痛苦的源頭都與樓市有關,而這也正是導致貧富懸殊惡化的根本原因。

花旗銀行調查報告指本港現時約有六十萬一千名「百萬富翁」,佔成年人口一成一,人數較兩年前增加一成四,創十年新高。三分之二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因買賣物業獲利而成為百萬富翁,同時有七成八受訪的百萬富翁擁有私人物業。事實上,炒樓可以發達,整體樓價在過去十年間升值三倍以上,過去短短兩年已升值近一倍,即使出售一個小型私樓單位,也足以進身百萬富翁行列。

有樓可以發達,無樓意味痛苦。樹仁大學針對港人生活困苦度的調查發現,近五成五受訪者認為現時生活頗痛苦,一成六指非常痛苦,最令港人感到痛苦的是住屋問題,佔三成六,其次是物價,佔逾兩成九。若以家庭收入劃分,月入一萬至兩萬的家庭最感到痛苦,月入兩萬至四萬的家庭比較痛苦,原因不難理解,這群人的收入不高不低,能享受的政府福利有限,卻要面對高租金或供樓等生活壓力。

同一調查還顯示,月入低於五千元以及月入高於五萬元的家庭,痛苦指數最低。前者大部分受到社會福利照顧,生活基本無憂,而後者之中,包括像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那樣的高級「中產」,月入數十萬,住大宅,以喝咖啡、看法國電影消磨時光,享受人生,如果說有甚麼煩惱,恐怕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房屋不僅是住所,更是財富及痛苦的泉源,可見房屋問題的確是香港最大的問題。有人說,如果將香港人進行階級劃分,大致可分為有樓及無樓,雖不中亦不遠。以前不少香港人靠炒股發達,現在則主要是靠炒樓致富,來來去去離不開一個炒字,香港不是賭場,勝似賭場。本地頂級富豪幾乎清一色是大地產商,「地產霸權」主宰了一切。既然投資樓市錢景無限,沒有人願意冒風險投資其他實業,況且,在地產獨大的情況下,其他產業根本難以發展,長此以往,香港的產業基礎只會愈來愈單調,經濟結構只會愈來愈畸形。

不能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這是經濟學常識。冰島、愛爾蘭以至塞浦路斯,都因為獨沽一味金融業而相繼瀕臨破產,教訓深刻,香港至今維持表面上的繁榮,並非因為有免疫力,而是得益於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一旦內地形勢有變,香港步上塞浦路斯的後塵只是遲早的事。

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個人靠炒樓炒股發達無可厚非,但如果政府也認為僅靠發展地產、金融就可以永遠保持繁榮,就可以「養活一千萬人」,那就是目光短淺,不負責任。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貧富懸殊愈演愈烈,弱勢政府想穩中求變卻無能為力,只能坐視香港在經濟泡沫中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