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收入與資產

昨天本欄指出,本港要為「中產」下定義,做法上有一些難處,因為香港的收入結構呈金字塔形,即使中位數不算是中產的中間平均線,而算是起點,也會偏低一點。須知道,月入七、八萬元的人士也會自我定性為中產,但月入六萬元和一萬二千元的人士對政策的期望和需要是完全不同的,把他們夾在一起當成中產,那麼政府的政策又如何對焦?

除了月薪之外,資產也是一個大問題。顧名思義,中產之稱有一個「產」字,光是考慮收入並不全面。就好像早前推出的長者生活津貼,開出的合資格條件,既有收入,也有資產。

香港情況特殊,樓宇價格特別昂貴,坐落在西環的唐樓也動輒七、八千元一呎,地段稍好的甚至上萬元一呎,所以一個普通單位往往價值七、八百萬元,一千萬元以上的住宅更比比皆是。

某些人月入只有兩、三萬元,但由於一早購入房產,名下一層太古城住宅的價值便可能超過一千萬元,他的經濟狀況可能比一個月入六、七萬元,但名下並無資產的專業人士更好。

反觀有人月入六萬元,除稅後五萬多元,扣除基本開支,省下的也許只有一萬元,要儲一千個月才有一千萬元,那是多少個年頭?事實上,這些例子並非極端或罕有。如果一些家庭夫婦都月入六、七萬元,而且一早置業安居,他們大概在過去幾年生活得非常愜意。而那些月入兩、三萬元的男女若未置業,又有兩個小朋友,便可能非常苦惱。

由此可見,論生活品味固然無助於政策制訂,只講收入往往也是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