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迴避乃政府政策

政府與浸大就李惠利舊校址用途爭拗各執一詞。前者欲將部分土地出售興建豪宅,後者欲以整幅土地興建教學設施,包括一所私營中醫醫院。目前雙方只在申請土地程序糾纏:哪年哪月誰向誰說過甚麼?遞交過甚麼建議書?政府如何處理官地拍賣?如何處理興建私家醫院,包括私家中醫醫院的申請?

程序爭拗不僅令公眾難明誰是誰非,更令他們對事件與切身關係摸不着頭腦,輿論興趣亦迅速消失,如斯發展對欲興建中醫醫院一方極為不利。若要據理力爭,須回到大是大非上。

第一,政府須誠實回答,從保障市民健康角度出發,香港是否需要興建中醫醫院?為浸大、港大、中大三家中醫學院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長遠提升香港中醫質素,乃建院因由。政府應請三家中醫學院提供數據,估計每年多少市民需中醫住院服務,所患何病?

第二,若數據顯示香港需要興建中醫醫院,該院應獨立運作、只提供傳統中醫服務,還是屬綜合醫院其中部門?前者可提供純正中醫傳統的治療及學習環境,後者則方便西醫向中醫病人提供支援及中西醫合作。

第三,解答上述問題後,估計興建中醫醫院的成本以及全面運作的經常性開支。政府若有清晰的發展中醫服務政策,不難決定對上述支出作全數、局部或全不承擔。

但政府對中醫發展政策由回歸至今,除中醫中藥註冊外,其餘全屬口惠而實不至。看來爭取中醫發展者毋須再客氣,改以硬朗進取方法要求政府實話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