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非以財富收入衡量。有謂擁自置居所者是「中產」,但實情是大部分擁有的不過是二、三十年才全數清還的樓按巨債,扣除每月還款,收入已所餘無幾。如此「中產」人士的資產淨值及現金流,隨時比沒「擁有」物業、居於公共房屋者為低。
「中產」,生活態度也。如「不工作就沒出息」,乃非常「中產」的生活態度。對窮風流餓快活的部分「基層」人士而言,有粗活儘管幹,但沒有亦不強求,更不會因出息與否而自怨自艾。另一極端,對財閥後代而言,工作與否非問題,界定出息與否可能是誰擁最強超級跑車、誰的女伴最具名堂。
「中產」以工作帶來收入多寡來衡量個人價值。因為能否買樓、買車,討老婆、子女入讀直資或國際學校及將來放洋留學,完全取決於收入多寡。子女畢業,憑優秀學歷獲收入豐厚工作,然後買樓、結婚、生兒育女,培育兒女成材,「中產」生活模式由此世世代代,循環不息。
「中產」重視工作收入,更重視工作穩定。皆因一旦失業,上述願望可能全部落空。可想而知,「中產」心儀的工作,包括當公務員,從前永不裁員的銀行僱員,收入穩定的專業如醫生、會計師等。
「中產」人士快樂嗎?大部分不知快樂為何物,他們都屬為將來、棄當下:為數十年樓按,營營役役大半生,職位稍受威脅,便惶惶不可終日,半點加息風聲,已須左量右度,忐忑不安;為子女教育費籌謀,節衣縮食,早出晚歸,連多談半句的時間也沒有。
「中產」呀,是幸還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