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同兒戲:打預防針後發燒不等於患病

「預防勝於治療」是千古不變的健康定理,多年來,醫學界亦因此努力研製出各類預防疫苗,以彌補人體先天免疫能力的不足,減低各類病毒及細菌對公眾健康的威脅。以各類兒童預防疫苗為例,原理便是在小朋友身上注入「模擬」的病毒株或細菌「空殼」,讓他們身體的免疫力早一步作出防範。

「模擬」病毒不會引起感染

當兒童下次遇到真的病毒或細菌入侵時,記憶細胞便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及大量提升抗體濃度,預防疾病;打個比喻,整個機制就好像是學生參加模擬測驗,有效提高他們在真正考試時的「作戰」能力。

對於預防疫苗,家長們常見的謬誤包括︰「打了針,反而增加患病機會」,其實這樣的假設並不成立——以流感疫苗為例,醫生所注射的是「滅活疫苗」,即疫苗內的病毒株已經死亡、並被分解為次單位,而肺炎球菌疫苗的原理亦相近,所注射的只是細菌的「空殼」,並不會真的引發感染。一般而言,接種疫苗後,兒童可能會出現輕微的針口紅腫或發燒,這些都是他們身體對疫苗的正常反應,並非真的患病。

研究指出,兒童接種預防疫苗後,除可保障兒童健康外,亦能加強預防在家中以至學校的交叉感染,提升社區免疫力。家長除應為子女按時接種各類政府提供的免費疫苗外,亦可按照需要,選擇為兒童接種或補種一些未納入免費計劃的疫苗,進一步增強兒童的抗病能力。

香港兒科醫學會會長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

學會網站︰www.medicine.org.hk/hkps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