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本欄分析財政預算案時,指出港府基本的理財哲學是審慎保守,其精神體現在對財政收入的估計。一些私人公司預測收入時,可能會做得比較進取,甚至大膽一點,尤其是上市公司,先吹噓一下,起碼對股票價格有支持。反觀香港的財金官員以穩陣為先,寧可事後多了收入,轉虧為盈,總好過不達指標,由黑轉紅。
本欄引述過一組數字,指出在去年的預算案中,對二○一二至二○一三年度總收入的預測為三千九百餘億元。從昨日公布的數字所見,這個預測當然是偏低許多。不以事後孔明的角度比較,就以去年編製預算案期間來分析,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個對一二至一三年度的預測,竟然還比一一至一二年度的實際收入四千三百七十多億元為少。去年初,政府未有一一至一二年度的數字,但入息稅和利得稅已有報稅記錄,其他收入也十知八九,稅收受經濟成長和通脹影響,所以正常狀態下應有增加,對於今年的預測比去年的實際收入還低了約十個百分點,很自然就會出現盈餘。
同樣的情況再次出現在今次預算案。在第一百五十四段中,預計一三至一四年度的收入為四千三百五十一億元,但在一百五十段表示,一二至一三年度的收入會達到四千四百五十五億元,也就是說,下個年度的預算收入又是比今個年度的實際收入還要低,最後非常可能再次出現實際收入比預算為高的情況,預算四十多億元的赤字,變成四、五百億元的盈餘。
按照過去十年的平均數計算,政府收入每年約增加百分之十,餘此類推,明年的收入可能高達四千九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