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兩極失火 惹來民怨

無論是港英時代還是回歸之後,港人都倍嘗高樓價之苦,對此,港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已經有些麻木了。港英時代的高樓價是建築在一個所謂「合理化」的理論說明上的,也即香港沒有甚麼資源,也沒有大工業,地少人多,處於亞洲貿易中心,又是自由港,稅率極低,政府只有靠高地價、高樓價政策維持香港的營運和管理。

對此,香港人特別是工商界是無可奈何接受的,也覺得現實如此,香港實行高地價、高樓價政策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

當然,與此同時,政府還開創和大力推行了興建公屋及居屋,為基層人士、大多數百姓提供基本住房需要。這種政策實際上是要靠「高地價、高樓價」補貼才能長久實行的,對此香港人也很明白,這麼多年來,香港的土地、房屋、樓市就是由這樣的兩極或兩大塊兒相互支撐組合而成的。政府會因應社會的發展、經濟的變化、人口的增長而不斷對這兩級、兩大塊兒作出調節,以保持大致上的穩定和平衡。

不過,香港是個國際都市,經濟完全開放,受國際經濟因素影響極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港元和美元掛鈎,實施聯繫匯率之後,香港的經濟就更是失去了「自主性」,加上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又為影響香港經濟和民生注入了更大更強的因素。這樣一來,必會衝擊香港政府對房屋、樓市的調節手段,令政府的調節手段在大而多的外力因素作用下效力大降。僅聯繫匯率一項,香港就沒有辦法用利率手段、貨幣政策調節樓市。這麼多年的幾乎「零利率」,讓資金熱錢洶湧澎湃、洪水滔天般的湧入樓市,樓價怎能不狂漲?

另一方面,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對興建公屋、居屋縮手縮腳,完全不懂得與時俱進,結果,兩極皆失火,天怒人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