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農曆新年期間,最令人感慨的大概是世通假期引發的問題,這惹來大眾對香港旅遊業監管問題的討論。平情而言,現在的旅遊監管模式已完全失效,一次又一次的旅客投訴凸顯了目前的所謂監管只是紙老虎,香港旅遊業已不可能按目前的模式進行業內監管,成立一個獨立的旅遊業監管局已不再是應否的問題,而是何時的考慮。
其實,以前香港旅遊業的名聲不差,儘管業內的水平參差,但總體來說還未到差強人意的地步。香港旅遊業的轉捩點是沙士後國家批准個人遊,那時候香港經濟情況奇劣,內地個人遊好比香港經濟的還魂丹,除了振興本地經濟之外,旅遊業聘用了不少低技術的勞動人口,也令香港的就業壓力減低,所以旅遊業對香港貢獻良多。但在這個有利香港發展的行業裏,入場門檻並不太高,結果令不少根本不達標的旅行社可以應運而生。這等營運能力不強的所謂「旅行社」為了生存而走偏鋒,自然就會出現不少零團費、負團費的旅行團個案。
數年前,一個青海旅行團被流落街頭的事件仍歷歷在目,到了早前的導遊阿珍事件,說明了這種經營方式的荒謬。香港的旅遊業議會在一連串的負面新聞下已陸續進行了一些改善措施,但從實效來看,這等改良措施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一些旅行社仍然抱着僥倖心理,以各種不合理的方法來經營。過年前的世通事件,據報章所說就是根據以往經驗春節期間酒店房間可能有剩餘,所以旅行社不預先訂房,希望可以藉酒店有空房時壓價「執死雞」,從而獲取最大的利潤。姑勿論這個說法是否屬實,但這個業內做法已是不對,卻可維持這麼久,而且很可能只是眾多業內絕招之一。業內是否還有其他陋習我們當然不便忖測,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即使我們堵塞了「執死雞」的情況,但難保下一次又會在哪一個環節出事。
換言之,在目前的情況下,香港的旅遊業是被動的接受將來不可知的違規,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定律來看,未來出現新旅遊事故的可能性幾乎是肯定的,除非將目前的旅遊業監管體制重新制訂,否則這種循環將會周而復始。政府不是沒有對監管旅遊業下過工夫,在導遊阿珍事件後,已有諮詢文件出台,對成立旅遊業監管局作出具體建議諮詢。關於設立旅遊業監管局的提案,業界自然不表贊同,紛紛表示目前監管體制行之有效,毋須另行監管。但諷刺的是,這個監管機構還沒有成立定案的時候,就有新一輪旅遊業事故,對旅遊業界的反對無疑是作出了最有效的反制!
要真正對香港旅遊業作出監管,就要整頓業界的歪風,單靠業界自行監管作用不彰,因為業界要保障的是業界的利益,而業界利益和香港總體利益往往並不一致。
筆者認為,今次世通事件的最大得益者,相信是成立旅遊業監管局的籌備工作部門,因為今次事件已幾可肯定可以令反對聲音大幅降低,而且令未來要推行嚴厲監管的法規更有可能得到通過,原因是監管一方已站在道德高地,要進行大力的監管自是沒有多大的阻撓。
其實,香港不少行業都有類似問題,只是沒有一個引子將問題引爆,對監管機構而言,不要浪費每一個危機,從來都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