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政策不要輕視學術界貢獻

香港的旅遊業已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高增長的旅客除了帶來經濟效益,更帶來了不少問題。

根據世界觀光組織的數據,全球去年的旅客增長率約百分之四,但香港的旅客增長率幾近百分之十七,遠高於全球平均值。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會因旅客增長過快而產生種種問題,如消費集中、店舖租金飛升、本地文化和旅客習慣上的各種矛盾,更別說水貨等行為。可是,旅遊業對香港有着龐大的經濟好處,衍生了不少低技術工種,對解決低技術人口的就業問題很有幫助。這帶出了一個兩難:不限制來港旅客數目則問題會愈趨尖銳,但限制旅客數目又會打擊香港經濟。政府在這問題上進退維艱。

旅業政策 過分短視

對香港來說,一個有效的旅遊政策是必需的。長久以來,香港自誇為亞洲的國際城市,是環球金融中心,對旅遊業的重視程度不高。以產值來說,旅遊業只有大約百分之五多一點,比不上金融業的接近百分之二十;但以就業人數來算,旅遊業卻是金融業的數倍,可見旅遊業對香港的重要。香港發展旅遊業的時候,政府投入的資源明顯不多,一是出於是自由經濟的考慮,政府不會過分將資源集中在旅遊業;二來由於近年訪港旅客人數大增,旅遊業界只要好好接待人客便可,長遠發展方針便顯得次要,也形成旅遊業缺乏前瞻的思維。最近弄得全城沸揚的奶粉事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開放旅遊業時的計劃沒有周詳,以致出了事故之後才匆匆補救,但已對政府管治能力和聲望大打折扣。

其實,旅遊業的問題並非不可預知,因為在不少學術文獻裏,已對旅遊業的正反面作出多維的分析。文獻中尤其對本土文化可能產生的反彈研究頗多,而且還是多個國家的經驗,可見這個問題具普世性。筆者舉出這些經驗,旨在說明香港旅遊業政策過分短視,以旅客數目為成效指標,忽略其他因素。而且負責官員只是技術官僚,欠缺宏觀分析。本來若果官員願意多讀書的話,問題也可能有所改善,但官員對學術研究結果的不重視,白白將他人的經驗浪費,到後來香港又步其他地方的後塵,實在冤枉。

整盤計劃 深度評估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現在香港的旅遊業要好好的重新定位,不要滿腦子只想着要加大來港旅客數目便可,而是要作出一整盤的計劃。第一步便是要對來港旅客數目作出預測,而這個預測可參考學術界的成果。香港學術界曾對訪港旅客作出研究,而且是用不同的科學方法來進行。可是,對一般人來說,學術研究過於艱深,統計方法又不好懂,所以不少具價值的學術研究結果往往只是放在圖書館裏。政府要是對這等研究結果多加參詳,或許已有新的政策啟發,而不是閉門造車。

第二就是深度評估旅遊業的正反好處,而不是單單被一些渲染的報道所左右。筆者不是說不理會民意,但民意往往會受當時的情況所影響,假如我們的政策只受一時民意所改變,則不能客觀地評價政策的好壞,這也不是正確制訂政策之道。

一個主事官員要抱的態度,就是不要對學術界的意見充耳不聞。學術界或許都是紙上談兵的書生,但正由於書生要博覽群書,所以對外地經驗有着另一層理解,而這些外地經驗又可用來豐富本地政策。更值得注意的是,學術界由於利益衝突較少,往往可以提出中肯而獨立的意見,政府政策也可以從中肯的方向制訂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