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垃圾報道 不是新聞

「新聞」者,「新」見聞也。「新」包含出人意表、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與眾不同之意。故「阿媽係女人」不是新聞,「阿媽唔係女人」才是。

選取新聞材料嚴謹,相信源自「新聞紙」人手印刷年代。那時報章每段報道都要經人手「執字粒」、排版、製模等多個工序才付印,屬既費時,又人力密集的生產過程,版面成本遠較目前高昂。非經精挑細選,難佔版面一角。至於電子傳媒平台亦遠較目前少,垃圾報道佔據大氣電波機會極微。

嚴謹選材,旨為向公眾清晰準確傳遞訊息。報道內容只包含經獨立核證事實,傳聞、假設、主觀意見等,皆不被採納。公眾雖未必完全知悉新聞底蘊,卻能準確掌握新聞事實,免被誤導。此乃傳媒有效提升民智的先決條件。

有傳媒機構於大年初一早上先後發了兩則「新聞」:先是「維園年宵攤檔清晨減價戰愈演愈烈」,後是「維園年宵市場結束,現場留有大量垃圾」。報道的價值比維園年宵垃圾還不如,後者部分起碼可製有機肥料,前者只令傳媒淪為耗用社會資源、令人生厭的「垃圾堆填區」。

年宵步入尾聲,減價散貨年年如是,有何新聞價值?年宵結束,現場留有大量垃圾,亦屬見怪不怪;相反,若年宵結束,突發現場地一塵不染,才是值得報道的新聞。

辯稱「報道只為應節」,更屬可笑!新聞非為應節,應節可靠版面粉飾、播放應節音樂,而非以應節之名發放垃圾新聞。

新聞報道水平大跌,跟互聯網普及,加上電子版面及廣播空間無限,有極大關係。傳媒愈來愈不珍惜發放訊息的平台,取材愈來愈隨便,甚至只為填塞過剩空間。結果,公眾接收所謂「新聞」,儼如走進垃圾堆填區尋寶——浪費時間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