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海味是農曆新年的送禮首選,但市面上海味質素參差,市民未必能分辨真偽。香港中文大學收集了鮑魚及花膠等五大貴價海味的基因樣本,發現價錢不同的白燕盞及天盞等其實均是取自爪哇金絲燕,更有個別商店將禾麻鮑冒充較貴的吉品鮑出售,已將個案交給食物安全中心跟進。中大已研發出快速測試技術,希望協助業界分辨海味真假,亦希望為海味設防偽標籤以保障消費者。
中大食品研究中心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共收集了三百個鮑魚、花膠、干貝、海參及燕窩的基因樣本作分析,發現多款價格不同的產品實際上來自同一個品種,價錢愈貴的海味未必品質愈好。如來自馬來西亞的白燕盞及天盞,其實均屬爪哇金絲燕,每兩價錢由九百多元至一千三百元不等。
負責研究的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指出,海味未必愈貴愈有食用價值,價格或與食品是否罕有有關。他發現,個別商店將禾麻鮑冒充吉品鮑售賣,肉眼難以分辨,但兩者價錢每斤相差達三千多元,已轉介食安中心跟進。食品研究中心的快速測試技術,只需六小時便可檢驗出海味的真偽,希望擴大基因資料庫至其他海味產品。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 爆料熱線: | (852) 3600 3600 | 電 郵: | news@opg.com.hk | 網上爆料 |
傳 真: | (852) 3600 8800 | 手機網站: | m.on.cc | ||
SMS: | (852) 6500 6500 | MMS: | ireport@on.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