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隧「塞爆」,政府早於○八年已委託顧問研究如何平衡三隧流量,經多番研究琢磨,終提出「用金錢換時間」方式,調高紅隧收費來補貼東隧減價,「利誘」駕車人士改變行車習慣。按港府評估,三個方案不全是「賠本」,方案A「資源管理」方案是唯一方案可令庫房每年多收一億六千萬元,但預料此方案的反對聲音也最大。
東隧若減費,政府會按實際車流量,代隧道使用者向東隧專營商繳付現行隧道費和新收費之間的差額。
至於補貼金額,則視乎港府的最終選擇,估計每年的補貼額為一億六千萬元至二億七千萬元不等,但因紅隧加價後也有額外收入,每年介乎一億五千萬元至四億三千萬元。互相抵銷下,政府有可能每年支出一千一百萬或四千七百萬元補貼,但也可能是每年多一億六千四百萬元收入。
政府又預計隨着交通改善,三個方案皆可帶來經濟效益,當中以方案A最高,每年有五億六千萬元,餘下兩方案分別有五億三千萬元和五億二千萬元。
專門研究交通問題的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分析指,方案A效用最大,因收費調整最大,尤其目前商用車較多用紅隧,大幅加價可有效將這些車輛分流到東隧,但相信此方案的反對聲音也最大。
至於有指以公帑補貼東隧,有利益輸送之嫌,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回應指,庫房收益或開支並非着眼點,最重要是整體改善過海交通。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