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風之后」李麗珊為銀行拍了一個理財廣告,當中她說:「看報紙,養一個孩子,原來要近四百萬元。」對於月入兩三萬元的一般家庭,確實難以負擔四百萬元去養育一個小孩,難怪這廣告面世後引來社會激烈討論。究竟養大一個孩子真正需要花費多少?這個「四百萬元」又是如何計算出來呢?
其實筆者就是這「四百萬元」名句的原創者,而這筆教育費的故事乃源自數年前的一個電話訪問──當時一位女記者致電筆者問道:「很多家長均指現時的教育支出甚高,你有何意見?」筆者的答案是:「教育費可以很便宜,但亦可以用上幾百萬元。」當時記者對於幾百萬元的教育費甚感興趣,更要求筆者詳細列出教育費的方程式。
先澄清一點,李麗珊所指「養育」一個孩子的費用是包括教育開支和其他非教育開支,包括衣、食、住、行等費用,而我當時計算出來的「四百萬元」則是純教育開支。計算前筆者是有以下兩個前設:
(1)子女入讀(貴族)私立或國際學校;
(2)父母有足夠負擔能力和願意負擔這筆開支。
整筆教育費用分為兩部分,包括學校的教育支出和坊間的教育服務支出(例如補習及興趣班等)。
學校教育支出是假設入讀國際學校,由幼稚園至中學畢業總共十五年教育,於五、六年前一間較有名氣的國際學校,其年均學費(包括資本徵費)約十萬港元,全數十五年學費已經高達一百五十萬港元。若再加上四年海外大學教育,以美國的著名大學為例,一年學費和其他雜費約四萬五千美元計算,四年的學費達一百四十萬港元。換言之,由幼稚園到大學畢業的十九年學費,盛惠二百九十萬港元。
至於坊間的教育服務支出,課外活動開支包括補習費和興趣班費,例如音樂、跳舞、運動、藝術等,若這類開支需要月花約六千元(約兩個補習班和兩個興趣班),十五年的總開支便是一百零八萬元。
以上兩項開支總共三百九十八萬港元,「四百萬元」教育費便是這樣誕生的。筆者於去年在電視台製作的一個時事節目中重新計算這筆支出,以現時學校的收費和其他相關收費,教育總支出已升至五百萬元了!筆者在此文章討論這個「四百萬元」的故事是希望帶出以下兩個訊息:
第一,因為不滿香港教育制度或其他原因,不少本地父母選擇將子女安排入讀私立或國際學校。根據教育局資料,在二○一一年,香港總共有八十二間私立和國際學校,其中單計國際學校的小學和中學學位已超過三萬七千個,顯示這類型的學校是受歡迎和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第二,無論就讀私立、國際或傳統學校的學生,他們花費在補習及興趣班等的校外教育開支也甚高,例如去年七月初公布的一份關於亞洲區學生補習開支報告指出,香港中學生每年的補習開支(不包括私人上門補習)已超過二十億港元,報告又指,平均每十名小學生便有七人補習,十個中學生中更加有八人補習。另外,香港教育學院去年上半年曾公布一項關於幼兒課外興趣班參與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本地家長會為幼兒報讀興趣班,而且學生年級愈高,報讀興趣班數目愈多。每位家長都希望子女成材,但究竟是否值得付出如此高昂的開支?真是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