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個人遊是社會問題

設計個人遊之初,只是從理論和大局出發。一直以來,香港物價高,香港人都喜歡到內地消費,但香港的相對優勢和吸引力,卻因為限制內地人來港而無法發揮出來,形成水向一邊流的現象。開放個人遊,就是要令到中港兩地出現對流,內地人也可以來港消費。

坦白講,當年如何想,也無法預計到短短幾年之內,內地的消費竟然可以撐起半邊天,成為香港零售業的主力。問題是,內地來港人次已經高達三千多萬,如果政府不作任何措施,讓市場自行增長,而人民幣又不斷升值,內地旅客數目繼續攀升是意料中事。

大量內地旅客訪港不只涉及某幾個界別,而是整個社會的議題,是社會和生活上的互動和融合。就以最近香港奶粉缺貨為例,這顯然不只是旅遊業的問題,不再是導遊阿珍大罵內地旅客的問題,而是社會各界都要面對的問題。

個人遊成為了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為香港創造超過六萬個新的職位,帶動其他方面的經濟活動也是林林總總。對於個人遊,我們要考慮的不是要與不要的問題,而是到底如何定位才恰當。個人遊會帶來哪方面的社會影響,我們應該及早作一盤點,不要到問題浮面,例如奶粉短缺,我們才出招應變。

三千多萬內地旅客訪港,等於香港多了三千多萬個短期居民,如果有某種一致行動,便會產生很大衝擊。這就如溫家寶總理著名的方程式:任何事乘以十三億,都會變成天文數字;但除以十三億,又是似有若無。現在不計算十三億,改為將三千多萬代入這條方程式,也是同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