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購奶粉只治標 入境政策須檢討

港府打響奶粉保衞戰,在確保對本港嬰兒奶粉供應及嚴打水貨活動兩方面雙管齊下,也許可以暫時紓緩奶粉荒,但此舉能不能真正令水貨活動銷聲匿迹,能不能消弭中港矛盾,實在是很大的疑問。

有需求就有市場,市場對外國奶粉的需求是剛性的,以行政措施設限只能奏效於一時,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不可不知,「奶粉荒」其實源於「信心荒」,只要內地市場發展欠成熟,只要內地產品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仍存在,只要官商勾結歪風不改,那麼內地居民對外國貨的需求就難以遏止。可以看到,港府為冷卻樓市推出連串措施,每次市場只是暫時收斂,很快就報復性反彈,例如月前港府祭出「特別印花稅」等辣招,但阻止不了樓價再創新高。港府抑壓樓市徒勞無功,限購奶粉以至打擊水貨活動恐怕也是事倍功半,因為香港畢竟只是彈丸之地,根本承受不了內地十三億人的龐大需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不管港府打擊水貨活動的招數如何狠辣,只要有利可圖,總會有人鋌而走險。何況內地居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是多種多樣,多多益善,奶粉只不過是水貨清單上的其中一項,除了搶購奶粉,隨時還會搶購豉油、廁紙、尿片等等,難道港府一一如法炮製,限制出境者只能攜帶兩卷廁紙、兩瓶豉油、兩包尿片嗎?如果這也限購,那也限購,香港就不再是自由港,而變成「限購港」了。

「限購」不但效果成疑,長遠而言必然損害自由市場的聲譽,政治代價太大。其實,港府打擊水貨活動光是限購是不夠的,根本的辦法是檢討個人遊特別是一簽多行的政策,才有可能釜底抽薪。一簽多行的初衷是方便商務旅客出入境,現在看來已明顯被濫用,廣東當局的調查顯示,在一日多次出入境的旅客中,九成以上是水貨客。既然如此,港府應考慮對一簽多行作出限制,譬如規定二十四小時內最多只能出入境一次,水貨活動變得無利可圖,自然消退。打蛇要打七寸,修訂一簽多行政策針對出入境頻繁的水貨客,對正常的商務及旅遊人士並沒有影響,只要港府向中央政府提出有關要求,相信中央政府也會樂於配合。

說來諷刺,回歸十六年,中港兩地竟然因為奶粉搞得大傷和氣,加劇中港矛盾,甚至衍生「港獨」情緒。今天的中國人「能上九天攬月、能下五洋捉鱉」,卻生產不出安全產品,以致最有錢的一群人忙於移民,稍有條件的一群人瘋狂出境採購,繼德國、荷蘭、澳洲、新西蘭等地紛紛限制中國人搶購奶粉,「本是同根生」的香港與澳門也被迫「相煎何太急」,對自己的同胞敬而遠之,築起圍牆。

當國家領導人奢談甚麼「尊嚴」與「幸福」,要讓港人分享祖國「榮耀」之際,中國人在全世界的眼中卻是一群飢餓的「蝗蟲」,這與其說是中國人的悲哀,不如說是中國政府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