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說法雖然引起不少質疑,但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通過教育脫貧,確實是古往今來的主要途徑。香港高等教育不斷擴張,大專生愈來愈多,可惜由於教育不公,導致跨代貧窮日益嚴重,貧富懸殊愈演愈烈,對於許多莘莘學子而言,書中沒有黃金屋,只有掘頭路。
教育學院分析過去二十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既指出教育政策的不公,亦解開了跨代貧窮及貧富懸殊之謎。一九九一至二○一一年,香港資助大學學位增加近六成,最富裕一成家庭子女升讀資助大學的比例由百分之九點三升至百分之四十八點二,而貧窮線以下家庭子女的升學比例僅由百分之八升至百分之十三,兩者差距由一點二倍激增至三點七倍。換言之,大學學位不斷增加,受惠的只是富裕家庭子女,大部分基層子女望門興嘆,靠教育脫貧的機會愈來愈渺茫。教育不公,正是導致跨代貧窮及貧富懸殊的主要原因。
諷刺的是,雖然基層子女升讀資助大學的比例遠低於富家子女,但他們入讀副學士等自資大專課程的比例卻遠高於後者。正如研究報告指出,這種現象反映基層家長及子女普遍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可惜由於資助學位供不應求,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成為副學士課程的主要客源。事實再次證明,大學資助學位遠遠跟不上實際需要,基層學生成為教育不公的主要受害者。
資助學位僧多粥少,升讀自資院校本來不失為一條出路,可惜因為當局監管不力,自資院校良莠不齊,濫竽充數,學生付出大量時間及金錢修讀,負上一身債,得到的學位卻得不到社會廣泛認同,以致得物無所用,高不成低不就之下,連就業亦成為難題。目前整體失業率並不高,卻有二萬多名大專畢業生失業,可見人力錯配情況嚴重。港府眼高手低,盲目發展教育產業,盲目追求大專入學率,根本就是誤人子弟。
事實上,港府教育政策全盤失誤,以致不公不平,大專教育如是,中小學教育亦如是。近年傳統名校紛紛「貴族化」、官津名校被迫一刀切減收學生、「世襲」制度侵蝕學位……凡此種種,皆在剝奪基層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富家子女機會多多,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基層子女非但得不到足夠支援,還要承受教育亂政的折磨,他們一開始便輸在起跑線上,要掙脫貧窮談何容易。更何況,隨着本港經濟結構愈來愈單調,社會向上流動機會愈來愈少,許多基層子女即使完成專上教育,也未必有用武之地,遑論出人頭地。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已是老生常談;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道理人人都懂。然而在香港這種不公平的教育政策下,要憑知識改變命運,憑教育脫離貧窮,卻是愈來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