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覆舟 中港矛盾令人憂

去年訪港旅客人次直逼半億大關,再創歷史紀錄,其中七成一來自內地,總消費高達三千多億元。客似雲來,既為香港帶來滾滾財富,亦令水貨問題日益嚴重,中港矛盾不斷惡化。可見一味追求旅客人數創新高,隨時弄巧反拙,弊大於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年內地推出個人遊政策,幫助香港經濟由沙士疫情後的谷底反彈,但有利亦有弊,內地旅客逼爆香港,又令香港面對「陸沉」的危機,尤其是百萬水客大軍壓境,更是亂象叢生。畢竟,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一年接待近半億人次的旅客,顯然超過了香港接待能力。事實上,本港旅遊配套設施嚴重不足早就備受詬病,尤其酒店房間短缺的問題更是愈演愈烈,許多內地客來港,購物成為主要目的,除了逼爆景點,阻塞交通,商場、零售店亦莫不人山人海,導致兩地居民的衝突無日無之。

君不見,旅遊業蓬勃已悄悄改變香港營商生態,針對旅客的奢侈品店舖開到成行成市,不少原本服務本地市民的老店不是關門就是轉型,加上租金狂漲刺激通脹,民生百上加斤,一般市民未受其利,反受其害。部分商家被指為招徠內地財神爺而歧視本地人,屢屢挑動中港矛盾的敏感神經。

最招人反感的是,部分內地客來港不為旅遊,而是從事水貨活動,大肆採購日常生活用品,奶粉、尿片、飲品、西藥成了搶手貨,搞到有關商品供不應求,北區尤為嚴重,引起民怨載道,甚至催生「港獨」苗頭。雖然兩地政府不斷打擊水貨活動,奈何收效甚微,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要求推行「港人港奶」政策,有人要求效法澳門為本港家庭配發奶粉券,有人建議取消個人遊一簽多行政策。而港府則聲稱,正評估整體旅客數字、承受能力及對市民生活的影響,並將向中央政府反映結果,說到底還是「拖」字訣。

其實,無論是推行「港人港奶」,還是收緊個人遊政策,都解決不了問題。有需求就有市場,內地每年新生人口約一千五百萬至二千萬,對安全奶粉、尿片等需求之大可想而知,利之所在,必有人鋌而走險,即使當局趕絕所有內地水貨客,亦無法阻止本地港人的水貨或走私活動。至於民間「光復」行動,則將矛頭對準所有內地人,一竹篙打一船人,不但於事無補,反而進一步激化矛盾。香港是開放型經濟體,高度依賴內地,一旦閉關鎖港,恐怕真的是「水都沒得喝」。

歸根究柢,水貨活動猖獗源於內地無物不毒,源於官商勾結、市場誠信缺失。堂堂大國,經濟位居全球第二,高科技武器層出不窮,竟然提供不了安全奶粉和尿片,這是中國人的悲哀,更是中國政府的恥辱。中港矛盾的始作俑者其實不是港人,也不是內地人,而是貪官與奸商。內地吏治不澄清,「中國製造」質量不改善,問題食品不消失,困擾香港的水貨活動便難有解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