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奶粉又再短缺,政府應該有一個較為大膽果斷的做法,因為奶粉不是一般性的商品,筆者是三女之父,帶孩子算是半個專業,就算十幾年前未有個人遊,個人也曾嘗過撲奶粉的狼狽。
因為初生嬰兒的腸胃不容易適應不同牌子的奶粉,一經習慣,就很難更改,這令到嬰兒奶粉可以替代的選擇很低,而嬰兒除了奶粉之外,也是別無選擇,叫母親改餵母乳,是不切實際的建議,母乳是最佳選擇,但在香港的局限因素頗多,如果不是一開始就餵哺母乳,母乳就不能再用來做替代品,因為母乳不是話要就有,已經改餵配方奶粉,人體就不再製造母乳。
在配方奶粉缺乏替代和彈性之下,為人父母也經常要東撲西撲,遇上船期阻礙,隨時要跨幾區購買。現時有了個人遊,而大陸又有奶粉荒,自用再加代購,再加上水貨客,需求增加不特止,而且沒有一個穩定的需求模式,供應商無法準確預測,令到一些區份嚴重缺貨,而形成撲奶粉潮,初生嬰兒的父母愛兒心切,精神狀態本已緊張,再加上有斷糧之虞,就更拚命囤積,本來存放兩罐,現在五、六罐也不安心,不是為了圖利,而是為了自保,本地奶粉市場在內外夾擊之下,就更加失衡了。
釜底抽薪的辦法是供應商可以有足夠存貨,保證本地媽媽可以買到最少一罐奶粉,一旦可以包底,那父母的緊張情緒就可以紓緩,現時母嬰健康院的服務十分周到,所有嬰兒都有指定健康院,都有針簿,奶粉供應商也可以利用這個網絡去為媽媽包底,消除恐慌,供求就較易回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