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貨問題未解決,香港又現奶粉荒。近期市面持續出現搶購奶粉的情況,引起一場前所未見的「奶粉荒」,有北區家長慨嘆「一罐都買不到」,怨聲載道。事件顯示中港矛盾不斷出現新的問題,帶來新的挑戰,不容當局繼續袖手旁觀。
早前本報踢爆水貨集團聘請「耆英買手」到各區掃奶粉,近日這股搶奶粉潮愈演愈烈,不少連鎖店門前都可以見到長長的排隊人龍,部分地區甚至已到了一奶難求的地步。消委會聲稱將向當局建議採取六大措施,保障本地消費者。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則呼籲零售商不要只顧短期利益,影響本港市民,強調當局會密切監察情況,必要時會採取嚴厲手法處理。
眾所周知,奶粉之所以供不應求,皆因內地人來港掃貨引致。近年國產奶粉頻頻出事,令人信心盡失,家長爭相採用外國奶粉,導致搶奶潮不斷蔓延,香港、澳門、台灣等鄰近地區固然難以幸免,歐美等國家亦紛紛失陷。為了保障本國居民利益,荷蘭、澳洲、新西蘭等地已先後推出措施限制中國旅客購買奶粉,香港恐怕也不能例外。
事實上,香港地方細小,資源有限,實在承受不了十三億中國人的龐大需求;尤其隨着個人遊旅客不斷增加,兩地來往日益頻密,再不採取果斷措施,奶粉荒只會繼續惡化。有調查顯示,去年三成深圳居民每月最少來港掃貨一次,從日用品到食品,無所不有,水貨問題的嚴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兩地日趨融合,無疑為香港帶來不少商機與利益,但同時也帶來不少摩擦與矛盾。近年內地客與本港居民因為爭奪資源而引起的衝突和爭議無日無之,幾乎遍及所有範疇,從爭床位到爭學位,從搶購名牌到炒高樓價,從掃日用品到掃奶粉……港人愈來愈不耐煩,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港矛盾積重難返,港人排內情緒不斷激化,除了客觀因素使然,亦涉及不少人為因素。前朝曾蔭權政府罔顧現實,一味吹噓中港融合、北水南來的好處,根本沒有正視隨之而來的副作用,遑論制訂應對措施。加上部分政客及不良傳媒挑撥離間,上綱上線,使問題進一步激化。而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有廣東省港區政協委員竟聲稱中港矛盾源於港人眼紅內地同胞有錢,刁難內地人來港消費云云。這種言論不僅完全無助解決問題,反而火上澆油,添煩添亂!
天下之事,以為無足慮,則必有大可慮者。雖然香港是自由市場,不能隨便限制旅客購物,但事急從權,針對目前的搶奶粉潮,當局必須與供應商加強溝通,確保有足夠的供應,若實在無法兼顧兩地居民的需求,應該當機立斷推出行政措施,優先照顧港人需要。當然,奶粉問題只是中港矛盾的冰山一角,長遠來說,重新檢視個人遊政策尤其是一簽多行措施,也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