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有很強的延續性,新政策一旦啟動,即使政府更迭,除了出現極端的情況,如大地震或戰爭等,上一屆政府已施行的政策,會受到新一屆政府的尊重,一般情況下不會作大幅度修改。
如長者車船兩元優惠,是曾蔭權政府後期推出的惠民措施,當時做法雖然倉卒,或許未經深思熟慮,但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而言,確是一件好事,於是梁振英政府加以優化及推廣,逐步及於大部分公共交通服務,令政策具有可持續性。
房屋政策則剛好相反,由於曾蔭權實行無為而治,尤其抗拒增建公屋及復建居屋,結果令新政府處於被動局面,要重新展開大量工作,尋覓可用的熟地及巨額的土地,以便扭轉頹局,撫順民意。
問題是,車船優惠與覓地建屋的政策難度大不一樣。政府是港鐵的大股東,只要港鐵起帶頭示範作用,自然有助於游說其他公共交通公司;相反,港九新界不少土地經多年有意識地吸納,早已掌控於十大發展商之手,反而政府要花九牛二虎之力,尋尋覓覓,在短中期內,根本難以滿足社會需求,處境頗為狼狽。
從覓地到規劃,加上必要的公眾諮詢,至少需要兩年時間,然後招標與興建,另外再加兩年,這就解釋了為何新政府任期內,房屋政策遠水難救近火。倘若前朝有足夠政治敏感度以及適當準備,必定能夠大大縮短房屋興建速度,現時的局面肯定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