姍姍來遲失先機 郵輪母港談何易

啟德郵輪碼頭今年夏天啟用,旅發局昨日舉辦首個郵輪旅遊論壇,希望將香港打造成區內郵輪母港。惟令人失望的是,郵輪公司普遍反應謹慎,鑑於香港受到競爭力下降及環保等種種掣肘,發展郵輪母港說易行難。

啟德郵輪碼頭計劃好事多磨,在機場搬遷十五年後,預期今年六月才能完成碼頭第一期工程,六月十二日正式接待第一艘郵輪。由於硬件設施、接待水平、通關便利程度等等均無法預期,要求郵輪公司答應將香港作為母港,難免有些強人所難。事實上,從今年六月至明年四月的大半年時間,只有十六艘郵輪答應停泊新碼頭,停留時間合共三十二天,顯示郵輪公司對港府的推廣並不賣帳,寧願抱持觀望態度。當局也承認,發展郵輪旅遊需要一段時間,不能指望一啟用就門庭若市。

郵輪公司對啟德碼頭的反應不如想像中熱烈,原因是多方面的。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新加坡郵輪碼頭捷足先登,去年已投入使用,半年內吸引七十多艘郵輪停靠,其中八成五以新加坡作母港,先拔頭籌。內地天津、上海、海南都已發展郵輪碼頭,尤其上海,多年前已被定位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及航運中心,以上海為母港的國際郵輪佔全國總量達七成。另外,與香港鄰近的深圳,亦雄心勃勃準備在蛇口建造國際郵輪碼頭,香港前有強敵,後有追兵,要突圍而出殊非易事。

每個發展郵輪旅遊的城市都希望成為區內的母港,這是很正常的,最後只能憑實力定勝負。母港是航程起點或終點,負責為郵輪補給燃料、食品、洗船等服務,海外旅客亦會飛到母港出發,帶來額外消費,經濟效益較一般中途停靠港要高出四至八倍。利之所在,亞洲區郵輪母港之爭進入戰國時代,香港雖然有地理位置的優勢,且有法治良好、購物天堂的美譽,但虧在起步較遲,已失先機。更不容忽視的是,港人環保意識高漲,有環保組織批評船舶排放已超越發電廠,成為本港第一大污染源,而郵輪使用柴油的含硫量,較車用柴油高出近三千倍,擔心郵輪停泊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嚴重污染,損害市民健康,得不償失。環保組織的憂慮雖有點誇張,但也不是全無道理,如果當局處理環保問題不力,必將成為發展郵輪經濟的一大阻力。

旅遊業是本港支柱產業,施政報告宣布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並下設四個小組,推動航運行業是其中之一,發展郵輪經濟符合港府欲「做大做闊」傳統旅遊產業的目標。加上歐美經濟疲弱,世界經濟中心逐漸東移,郵輪公司紛紛將目光瞄準亞洲及中國市場,啟德郵輪碼頭完全有機會分一杯羹。怕就怕,東風不與周郎便,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嚴重阻礙經濟和民生發展,即使有機遇,弱勢政府也未必把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