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青少年用殘暴手法欺壓老弱搶劫金錢、絲毫沒有愧疚之心。有精神科醫生指出,這類涉案的青少年反映出「反社會性格」的特點。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指出,反社會性格的形成,涉及多種因素,主要是成長環境所致,例如貧窮或出身破碎家庭,或家長慣於訴諸暴力,又或者讀書成績欠佳,形成挫敗感及自我形象低落,假如加入黑社會及濫藥等,會令反社會性格產生的問題惡化。
李誠指出,男性出現反社會性格較女性為高,一般在十五、十六歲左右會逐漸浮現在生活上,此階段時期正是青少年學習抑制衝動的階段。他推斷涉事三人並非偶發性犯案,甚至早有前科,因為反社會性格會持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具有此性格的人,心理上更會找尋藉口,替自己開脫,重複犯案的機會相當高。他建議,如父母懷疑子女有反社會性格,應盡快尋求適當輔導,進行心理治療矯正。
另一方面,精神科醫生丁錫全表示,青少年涉及打劫等暴力罪案,容易令人有錯覺,以為他們的殘暴行為,與時下流行的暴力網上遊戲有關。丁表示,心理學家曾就上述觀點進行討論,但是暫時仍未有資料顯示兩者有關聯。反而,社會上約有四至五百分點人士,本身潛藏「反社會性格」,特點是不依從常規、破壞秩序及缺乏同情心,研究指約一至兩成罪犯有此性格。「反社會性格」與精神病有清楚劃分,一般審訊過程中,並不接納以「反社會性格」作為求情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