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縱引西江水 難解市民燃眉急

莊子講過一個「涸轍之鮒」的故事諷刺執政者空口許諾,捨近求遠,揚言引「西江之水」去救一條快要渴死的魚,根本不切實際。眼下的香港,不少市民有如涸轍之魚,嗷嗷待救,現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卻多談長遠規劃,沒有一樣可以即時落實的措施,被質疑遠水救不了近火。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三成五受訪者認為施政報告欠缺短期紓困措施,有待改善;兩成七指雖有長遠規劃,但未能解燃眉之急;兩成二表示未能受惠,但不過不失;認為急市民所急的只有一成一。可見大部分受訪者雖然認為施政報告並非一無是處,而是好壞參半,但不滿之情仍溢於言表。

這是回歸以來最長篇大論的施政報告,對房屋、經濟、教育、扶貧、環保等議題面面俱到,可惜大都是坐而論道,對於市民殷殷期盼的十五年免費教育、全民退休保障、改善公共醫療等問題,港府一味研究復研究,施政報告一口氣宣布成立了十多個專門委員會,加上之前已經成立的委員會,接近二十個,而委員會之下又成立研究小組。難怪有人笑言,香港進入「委員會治港」階段。港府施政吸納各界意見,走程序正義,這無可厚非,但過猶不及,如果大事小事都要研究一番,築室道謀,七嘴八舌,決策程序漫長,蹉跎歲月,這不正是前國家總理朱鎔基所批評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嗎?

施政報告對房屋問題着墨最多,提出十大措施,亦臚列不少數據,惟在企圖說明港府正全力拓地建樓之餘,亦難掩巧婦難為無米炊的尷尬。未來五年內,平均每年公屋供應量與前朝曾蔭權時代一樣,都是一萬五千個單位,直到二○一八年之後才有望增加至兩萬個;重建居屋要到二○一六年才開始供應,未來五年最多供應一萬七千個;對於樓市瘋狂,當局只是重申不排除採取任何遏制措施。說一千,道一萬,港府對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無計可施,無殼蝸牛只能繼續望樓興嘆,將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明天。

事實上,施政報告發表後,地產股在大跌市中齊升,欲賣樓的業主封盤惜售或坐地起價,而首個置安心計劃錄得超額四十四倍認購,白表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亦錄得五倍超額認購,均已證明市民對房屋政策缺少信心。這也難怪,近七成受訪者對港府短期內解決房屋問題不感樂觀。

無可否認,梁振英政府確實想撥亂反正,奈何前朝政府留下的欠帳太多,又受制於畸形的社會與政治現實,寸步難行,「穩中求變」變成「穩中不變」,「適度有為」變成「適度無為」,惟有捨近求遠,大談藍圖願景。民調顯示,三成三市民認為社會政治化增加施政難度,三成一指貪曾遺下的爛攤子太多,落實政策需時。換言之,大部分市民對未來五年已不敢抱以希望,以免將來再次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