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十三年,國家統計局再次發布堅尼系數,而且一口氣公布從○三年至一二年十年的數字。
堅尼系數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統計局在○○年首次公布此數據後即被叫停,蓋因中國當年的此項數據是零點四一二,已超過國際公認零點四的貧富懸殊警戒線。至於恢復公布,大概是因為習李上台後主張講真話講實話,統計局不得不遵旨而行。
如果將統計局公布的這十組數據連接成線,會發現十年來的堅尼系數呈現出一條不對稱的拋物線。此線在○八年時達到頂點的零點四九一,之後逐步回落,去年幾乎又回到○四年的低水平。這條拋物線角度較小,形狀平滑圓潤,上下波動最多只有零點零一八,不少相鄰年份的差距都在些微之間。
儘管統計局長馬建堂以「不算低」來形容收入差距,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坊間輿論,普遍對此不感冒,蓋因它們與百姓的心理感受差距太大。統計局經常公布的另一項數據——城鄉登記失業率,在民眾心中也有類似的感覺。如果將統計局公布每季每年的失業率連接成線,則會充分地感受中國經濟發展的平穩,猶如一條變動細微的平滑波浪線,該線幾乎一直在百分之四點一至百分之四點三之間來回波動。
中國堅尼系數和城鄉登記失業率的權威性,按統計局的說法,當然嚴肅嚴謹,不容置疑。但是,這些數據和現實之間是否是真正的一一對應關係,人們卻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相對於統計局的堅尼系數,坊間更願意採信西南財經大學去年歲末公布的調查結果:該調查顯示,二○一○年內地家庭的堅尼系數為零點六一,大大高於零點四四的全球平均水平,而且世所少見。
其實,對於統計局數據的質疑,不但是坊間百姓,就是中國的官員們也有很多不願相信。據維基解密一○年底披露的一封密電,○七年,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前往瀋陽拜訪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李克強對他表示,遼寧的GDP數據有些是人造的,不可取信。他說,他更喜歡通過三個指標來追蹤遼寧的經濟動向:全省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的編輯很受啟發,將李克強所言的三項指標綜合,帶入一個程式,創造出一個嶄新的「克強指數」。有趣的是,將官方指數走勢與克強指數走勢列在一張表上對比,會發現趨勢上總體一致,但在上下波幅上,後者的表現要比前者劇烈得多。
就真實性而言,克強指數包括的三項指標,項項涉及真金白銀,幾乎不存在造假的可能性。而官方的GDP數據,在傳遞上已不知經過了多少隻手,其中人為因素之多,顯然不容忽視,真實性也就大打折扣。兩相比較的結果,人們會捨棄官方的GDP數據,並寧願選擇相信私人版本的克強指數。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一國的常務副總理對官方公布的數據都有選擇地信或者不信,並自創一套指標作為決策依據,那麼,官方費盡氣力採集和計算出來的各種數據,到底還有多少準確性和權威性?又能拿來何用?
鑑於統計數據採集和計算的複雜性,統計局的數據無法直接證偽,人們卻有充分理由懷疑它們就是「皇帝的新衣」。粉飾當下,美化現實,歷來都是統計局的拿手好戲,指望他們講真話,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