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撥亂反正

早在上屆政府提出六大產業時,本欄已經提出異議,認為醫療和教育本質是社會服務,應以本地市民為優先服務對象,拿來發展產業,有違本來的宗旨,今次施政報告正式告別這兩個產業,可謂撥亂反正。

本欄當時提出的意見,在社會上也不算是少數聲音,不少評論都有近似的觀點,其中尤其以醫療為甚。因為香港的醫療人員和設備一直都是處於緊張狀態,而行業的保護主義又嚴重,海外的醫生不是可以隨便來港執業,醫療資源就是那麼多,本地人口也不夠分,再拿出部分資源做產業,那本港市民的利益一定受損。

所以本欄一再詳細分析,把醫療產業化,獲益的是某一部分醫生和私家醫院,他們的市價上升。但公私營部門不是完全對立,公營部門的人手會向賺錢更多的私營部門流去,因為總量不足,無法達至整體平衡,公營部門的人手就更緊張,工作壓力也愈大,其中一個惡果就是更多公營部門的人手流向私營,醫療產業愈成功,公營部門就會被拖垮!光是來幾萬個雙非孕婦,已經把公院搞得手忙腳亂,再大搞醫療產業,後果會是如何,大家可以想像。

香港推出個人遊之後,內地居民可以更自由地來港,他們可以來港購物,來港旅遊,也可以來港看病,所以,私營醫療部門在個人遊和內地香港更緊密連繫之後,一定是受惠者,因為醫療部門資源有限,比較被動地去迎接新形勢,私營部門都已獲益,如果政府定醫療為產業,主動出擊,那富者就愈富,也是搵一般市民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