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委員會治港

施政報告建議成立多個委員會、局及專責小組,就經濟與民生不同範疇進行研究,被政圈中人評為「委員會治港」,其中金融發展局及經濟發展委員會更廣受注目,前者的法定地位及後者成員多達八十一人,引起議論紛紛。

回歸十五年以來,特區政府欠缺長遠規劃,患上「短視症」,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中房屋政策最為人詬病,再如環保政策,如堆填區爆滿,亦欠遠見,以致施政非常被動。新政府重視長遠規劃,想從根本上解決多年積存的問題,成立委員會加以應對,完全可以理解。

委員會通過吸納業界精英,對相關課題展開深入研究,提供對策,也是收集公眾意見的溝通平台,可廣泛諮詢及集思廣益社會各界的創意,倘若管理得法,值得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各委員會要有清晰工作目標,在合理時間內提交研究報告,運作要有高透明度,接受公眾及輿論監督,而且要有渠道讓市民表達意見。委員會的成員要在業內具有代表性,在行內受到認同,於時間上有足夠的投放,不應名不副實。委員的出席率,可多少反映委員會的研究質量與工作成效。

曾蔭權政府的策發會,剛啟動之時,具有相當氣勢,人數眾多,可惜幾年下來,被揭發出席率低,淪為清談會。

再說,就算有好的建議,社會亦無從得知,而外間的意見,也無法借助這個平台讓政府虛心傾聽,結果慘淡收場,教訓異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