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管局每年花三至四百萬元進行《手術成效監察計劃》,令公立醫院疲於奔命保住「招牌」。據悉報告發現有醫院在緊急及非緊急手術中,高風險病人手術數目比往年少,或涉「少做少錯」及「做靚盤數」。
一位公立醫院外科部門主管承認,部分公院的外科愈來愈多「揀病人」施手術情況,即不為高死亡風險病人做手術,但不代表是「整靚盤數」,反而是因有《手術成效監察計劃》,令醫護決定做手術前多個參考:「以前來者不拒,明知得百分之十成功嘅手術都做咗先,依家有監察報告,決定前會諗多一諗,九成死嘅仲博唔博,咁唔係一定係怕整差盤數,而係多一點常理判斷,既為病人好,又令家屬明白做同唔做(手術)風險。」
對於不少人批評《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原意是監察醫院手術水平,最後間接迫使醫院造數。有公立醫院資深外科專科醫生分析,從整個風險評估系統角度來說,監察報告仍有一定作用:「每個臨床同事都有唔同心態,部分人本住仁心仁術,九成五會失敗嘅手術都做,博咗先算,但無諗過咁做會唔會消耗緊醫院資源,同埋對病人係咪好事呢?」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邱家駿指,計劃本身有調節手術高風險因素,例如病人年齡、過往病史、化驗報告等,不存在有醫院為「造靚盤數」而選擇病人,所有醫護人員以拯救病人性命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