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再生機會絕非必然,重生後懂得知足才是生存之道。現年廿二歲的馬瑞龍年少時因藥物反應致肝臟衰竭,幾年間經歷兩次換肝大手術,首次由親人捐出,但反應不理想,「第二次機會」則由素未謀面的有心人捐贈。瑞龍明年將大學畢業投身社會,他沒有在大學生涯玩通宵,反懂得休養生息,因知道能延命是與捐贈者有緣,要愛惜身體。有腸胃肝臟內科專科醫生指,全港每年平均有百多人正輪候移植,成功等到移植的僅數十個,呼籲市民多支持器官捐贈。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馬瑞龍一本正經形容自己的患病經歷。○一年他十一歲時因淋巴發炎求醫,懷疑醫生處方高劑量的四環素產生副作用,肝功能急劇轉差,當年二月轉送瑪麗醫院肝臟移植科治療時已陷入昏迷,急需換肝。後來由當時廿多歲的姐姐捐出部分肝臟予他延命。可是首次移植後反應不理想,住院兩個多月仍下不了床,出院後仍感到易倦。
至○三年,醫生決定為瑞龍再做肝移植手術,肝臟由去世有心人捐出。這次移植後康復較佳,住院二至三周已恢復胃口,不足一個月已能出院。眨眼間,瑞龍已長大成人,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三年級生。不少「九十後」年輕人在自由的大學時期放肆玩到天昏地暗,瑞龍卻堅持每早健身。他坦言對徘徊生死的時間毫無印象,但曾獲兩次重生機會需分外珍惜。他總怕大病復發,寧願放棄部分活動也要養生,一次也不容冒險。
香港肝壽基金健康及教育委員會主席兼腸胃肝臟內科專科醫生勞偉祥指,本港市民對捐肝的踴躍程度不理想,每十萬人僅五至六人肯捐出屍肝,比澳洲每十萬人有廿至三十人捐贈的數字低,不少病人輪候期間已去世;成功換肝的人不多,獲多於一次捐贈者更如中「六合彩」般幸運。
勞偉祥指,接受肝臟移植後五年內存活率達八成半,讓病人重獲新生。馬瑞龍亦認為,肝病是痛苦又不幸的經歷,不願多提,但為讓更多人了解器官捐贈能拯救水深火熱的病人,他願意站出來做「過來人」分享。
記者戴碧怡